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儿童生长为旨归的语文学科实践在场学习实践研究

时间:2024/4/19 15:24:48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237 次

儿童生长为旨归的语文学科实践在场学习实践研究

溧阳市实验小学  庄小东

《儿童生长为旨归的语文学科实践在场学习实践研究》是实验小学省级主课题《儿童生长为旨归的学科实践在场学习实践研究》的语文领域的子课题。开展这一子课题的研究,基于以下原因:

一、研究缘起

(一)增加学科实践活动是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学科实践整合了学科逻辑与经验逻辑,利于由知识学习走向素养生成。学科学习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学科实践强调通过实践获取、理解、评价与运用知识,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创新自己的学科知识,这一过程既彰显了学科知识的育人价值,也凸显了实践学习的自主性与社会性,有利于实现知识学习和经验生长的有机融合,进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开展语文学科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途径。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学科,更是一门学习如何运用语言的学科。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大量的语文实践。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基于教材又跳出教材,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语文、领悟语文以及运用语文,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学科实践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的“综合”,也提倡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同时也可以将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展创新创造精神,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沟通合作的意识。

(三)落实语文学科实践活动是纠正实践环节弱化的需要。

实践活动重在“实践”,更要求“真实”,但现实中存在着教师对于实施实践活动的意识不强、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态度不认真、家长对学校安排实践活动不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有效开展。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开展和落实学科实践活动,意味着学科老师要真正参与到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发之中,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安排各种各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实践活动,并按照规定的课时要求进行实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科实践活动是纠正实践环节虚化、改善实践环节弱化等问题的需要,也是必然要求。

二、概念界定

(一)儿童生长:我们认为“儿童生长”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积极性,即儿童生长是人本身自发作用的结果;二是共生性,即儿童生长相互依赖,互为资源与借鉴;三是可能性,即儿童生长有丰富可能方向与方式。我们理解的“儿童生长”是呵护可能性、调动积极性、提升共生性,努力使儿童在身体、心理、品德、行为、能力等方面都获得充分的生长。这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化解读。

(二)语文学科实践:指的是具有语文学科意蕴并符合儿童实际的典型实践,即儿童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语文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的典型做法。即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为主或综合多个学科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以主题活动等方式开展的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场学习:“在场”是指亲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场所,是一种出现,是一种介入。“在场学习”是给学习者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亲历过程,感受到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动等方面的真实体验与变化。本课题的理解是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科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学习情境提取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学科实践,感知学习体验,促进其学习方式、知识结构、学科思维、行为感知等发生真实可见的变化过程实现学生学习中的身与心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结合。

三、我们的实践

鉴于当前学科实践的现状,我们思考从教学论视角出发,学科实践的要素是什么?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是什么?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需要强化什么?如何评价反思语文学科实践?

通过文献研究,我们认为从教学论视角看,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习实践、实践评价反思是新课标指引下学科实践的四大要素。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实践,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思维、语文学科方法及体现语文领域的态度和品格等的综合运用,进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素养。由此,我们可知,要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就要充分实现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习实践、实践评价反思的和谐同频联动。

语文学科实践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完整地回答了教学论四个重要问题:从学习目标看,为什么学——培育核心素养;从学习内容看,学什么——语文学科知识;从学习方式上看,怎么学——语文学习实践;从结果评价上看,学得怎么样——实践评价反思。四者构成了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它们不是四个或四类标准,而是一个完整学科实践的四个要素、四个方面。这四个要素、四个方面,不是各自为政的,而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我们从四个方面展开以儿童生长为旨归的学科实践在场学习实践研究。

(一)学科实践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发展

新课标确立“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从关注“知识”转到关注“人”的发展立足儿童的角度思考教学目标语文学科实践是指向核心素养形成的学习,是真正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真正以促进儿童的全方面发展为目标的。核心素养是不可直接言语传授、身体传递的,在“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是重要成分,这些成分构成一个融合的整体。这就意味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素养表现是无法细化拆分、分解呈现的,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在设置学习目标时,无需刻意将核心素养目标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般拆解表述,而要有整体意识,统筹地思考如何“包裹”着多方面素养培育的目标表述。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这就逻辑清楚地梳理了四方面素养的相互关系,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这充分凸显了语文的学科性——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学科性。因此,只有充分地、完整地、扎实地开展语言运用,才有综合培育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可能性。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这样的工具性决定着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互相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学生审美的对象,通过阅读、体悟、思考、品鉴的语言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拥有永恒的文化魅力,“语言运用”与“文化自信”紧密相连。只有充分认识了核心素养及相互关系,才能为学科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二)学科实践内容:关注“语文学科”本质

语文学科知识是语文课程的内核,是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和学业质量的依据,是语文教学的对象和抓手,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纲进行精选,即选择最具有核心素养成分和价值的语文学科知识内容,并进行结构化组织编排。

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分三个层次设置学习任务群。第一层次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设有“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次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设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次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设有“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六大任务群属于内容范畴,要把它们置于完整的语文学科课程中进行理解,用语文学科的视角认识、理解、践行“任务群”。一方面,六大任务群是相对独立的,各任务群具有明确的内容边界,清晰的学段边界,各司其职。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例,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发现汉字的特点,感受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从学科内容而言,指向语文学科实践,夯实文字识写基础;丰富文字识读路径,提高自主识字能力;感受语言文字魅力,提升文化审美水平。从“识写基础”到“自主识字”,从“自主识字”到“文化审美”,这是语文学科课程内容螺旋递进的层级进阶要求,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学段层级而言,第一学段注重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第二学段注重建立音、形、义联系,诵读积累丰富语汇,初步认识中华文化,发现感受语言的魅力;第三学段注重丰富积累体会感情色彩,诵读诗文增强表达效果;第四学段注重加深对文字及文化内涵的认识理解,探究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提升中华文化修养。同一任务群,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体现着语言文字学习的规律,关照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层级式的提升体现了语文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六大任务群也是相对统一的,各层次的任务群设置有不同的侧重点。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关注学生充分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的积累量;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关注不同文体的学习材料视角;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关注不同的学科领域视角。各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分别指向语文学科各个不同的内容维度;同一层次内的学习任务群,则指向同一内容维度的不同方面。

(三)学科实践过程:强调“深度体验”实践

语文学科实践,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是学生作为主体开展积极的实践活动,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大类的方式中实践。既然为“类”,那在各类别的方式之下,可以拓展延伸出形式多样的具体可行的言语实践活动,有了切切实实的活动,学生才能学习如何用语文“做事情”,把一件件语文的“事”做成、做好。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威尼斯的小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要介绍威尼斯这座城市,抓住了最具代表性的交通工具小艇;介绍威尼斯的小艇,抓住了艇的方方面面,如小艇外形、坐艇感受、驾艇技术、乘艇出行。就以学习“小艇外形”为例,从外形特点来看,它“长、窄、深、翘”;从表达形式来看,作者用上了“有点儿像独木舟”“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的描写,将陌生的小艇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从写法特色来看,把宛如新月的静谧美好与好似水蛇的灵动轻快相结合,动静相宜。由《威尼斯的小艇》“外形”实践逻辑图可见(如图):在创设实践活动时,以“实践任务:多种方式介绍小艇”为统整的核心任务,分解设计多个小实践活动:小画家“画”小艇,解说员“说”小艇,摄影师“拍”小艇。从横向看,绘画、解说、拍摄都是具体深入体验的小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纵向看,“画”小艇需“读、圈、说、画”的参与体验;“说”小艇需“说、比、找、赏”的亲身体验;“拍”小艇需“拍、究、探、迁”的深度体验。“实践任务”与“小实践”之间紧密相连,逻辑严谨,各“小实践”的体验分层级逐步递进,学习任务由易到难,“小实践1”是基础层,“小实践2”是发展层,“小实践3”是拓展层,各实践综合了语文学科的朗读、概括、归纳、表达、对比、鉴赏、探究、迁移等多种学习方式,活动充分、实践丰富。

 

《威尼斯的小艇》“外形”实践逻辑图

对于语文跨学科学习我们学校采用了“教师——教研组——学科组”三级跨学科学习设计、实施体系:教师结合自身优势,在班级内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教研组在同一年级内,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科组进行全校联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前两个层级,去年四月份我们面向全市举行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专题研讨活动,这里就不再展开。关于第三层级,介绍一下我们这两年开展的“国学文化周”系列活动(见下图)。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展示形式。围绕国学经典,学生开展朗读、讲演、表演、歌唱、书画等多种方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活动是面向真实生活情境的行动学习,它超越壁垒分明的学科边界,让学生拥抱完整的现实世界。围绕真实情境中的任务,学生团队交流、共同协作,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各种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学科实践的外显是语文活动。用语文学习的方式,结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开展活动,这是学科实践表面呈现的“形式”。学科实践的内里是知识建构。学生以感兴趣的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真实情境、真实任务为知识建构的起点,这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源于内心的出发点。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于解决问题、探究情境、完成任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此时的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进行深度的融合,不再是在心理层面“描摹现实”,也不是在认知层面“拷贝知识”,而是在形成多种多样的属于自己的观点,并在持续实践中不断分享、讨论、改进,进而进行升华和概括,达到知识建构。在这样的学习历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水到渠成”。

(四)学科实践评估:注重“评价反思”机制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语文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当前,我们关注的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即通过一定阶段的课程内容学习,学生是否形成了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反思”就是对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之后,进行的“学得怎样”的反馈、评价与反思。基于学科实践的评价,要关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在真实生活实践中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表现性评价,真正让素养“可见”。

首先,基于学科实践的表现性评价,要指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科实践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实践后的回归点,要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评价的维度要充分关注语文学科观念、语文学科思维、语文学习方式等维度,既重视语文实践的结果,又兼顾语文实践的过程。其次,基于学科实践的表现性评价,要体现多维度的过程监测的功能。学生是语文学科实践的参与者,既要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科关键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要评价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只有具身参与了语文学科实践,才能真切感受语言文字的运用对交流沟通、促进进步的作用,才能真实从心底滋养出对中华博大文化的自信。再次,基于学科实践的表现性评价,要聚焦学习过程发挥诊断性作用。学科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统整的系统,对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对实践的诊断凭据。实践结果可以通过朗诵会、故事会、课本剧、小组汇报、演讲辩论、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呈现,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自评、互评,为进一步优化实践、完善实践提供支持。

语文学科实践,作为课程的育人方式,它贯穿于每一节语文课堂的始终,贯穿于每一单元学习的始终,贯穿于每一册教材学习的始终,更贯穿于整个学科学习的始终,所以对学科实践的“评价”,要考虑到不同的评价“单位”。称其为“单位”,是因为在新课标理念下要有开放、整体、全局的结构化思维。根据学科性质和课程内容的特点,以课堂教学“一节课”中学生学习历程作为一个单位,以统编教材中“一单元”实践作为一个单位,以相同文本主题编排的“大主题”作为一个单位,以统摄的任务驱动而选择教学内容的“大任务”为一个单位等等。因此,对“单位”的理解是多元动态的。

我们将“学科实践”作为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突破口,有效促进育人目标从知识技能转向核心素养,有效促进知识观念从静态知识转向动态知识,有效促进学习方式从坐而论道转向知行合一。立足新课标背景,从指向核心素养培育认识学科实践目标,从关注语文学科本质理解学科实践内容,从强调深度体验实践思考学科实践过程,从注重评价反思机制跟进学科实践评估,从教学论角度对语文教学中的“学科实践”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我们将从这四方面扎实推进语文学科教学变革,形成具有实小特色的实践经验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40 今日访问量:29502 本月访问量:110825 总访问量: 56666999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