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积“微”成著,笃行致远 ——微习作,探寻“双减”背景下作文教学新样态

时间:2023/11/14 16:43:19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709 次

          积“微”成著,笃行致远

——微习作,探寻“双减”背景下作文教学新样态

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赵银娟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谈写色变、畏而远之,对习作有恐惧心理;老师扼腕叹息 ,习作教学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家长焦头烂额,各种作文辅导班,压力甚大。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对此,我校开展了对小学“微习作”的实践研究,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辅导压力,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的“三受益”。今天,我在此就想和在座的老师们分享我校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的教学策略。

“微习作”区别于传统习作,是三言两语构成的,没有字数的规定,不要求结构的完整,只是就某个方面的专门性的练习,不论是华丽复杂的修辞手法、变化多样的描写方法、难以驾驭的说明方法……都可以在“微习作”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几乎所有文体都可“微习作”,达到逐点突破,聚零为整的效果。较之与常规的作文教学,“微习作”还淡化了作文的概念,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的心理包袱,表达起来更自如。可以说,“微习作”虽然篇幅短、耗时少,但运用好了,所达到的效果是几何级增长的。

我校六大语文教研组共同推进此项研究,经历了理论学习—主题研讨—专家引领—课堂实践—反思内省—总结提炼的实践历程。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小学教材多维度训练点、“随文微习作”教学流程、以单元习作为目标的“专项微习作” 场景模式、 “生活微习作”应用主题,多元评价体系,立体式架构“微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让教师、学生、家长经历丰盈而鲜活的语文实践过程,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作文教学。 

一、 探索多维度训练点,形成“随文微习作”教学流程。





课堂始终是推进“双减”工作的主阵地,也是微习作训练的主战场。但是单靠一周一次的作文课想要提升学生习作能力,是很难办到的。而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着灵动丰富的语言美、错落有致的结构美、扣人心弦的形象美,这些都应成为学生微习作的范本。在语文教材中,存在哪些可以用作“微习作”的训练点呢?为此,我校通过两年的课堂实践和六大教研组的多次研讨,总结出教材中的多维度微习作训练点:


1.微观察。针对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的方位顺序进行观察,或者学习将观察和想象相结合的方法,掌握看图写话的要点。

2.微仿写。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并不缺少习作素材,他们往往心中有想法,却苦于不会表达,或表达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语言表现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仿写作为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学生习作水平,还能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微补白。语文课文大多来自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意蕴悠长。期中不乏留下一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留白之处。在教学中,对文本进行“微习作”——补白,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在训练过程中发展了语言,提高了表达能力。

4.微改写。改写是根据原文思想内容而改变其表现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是对原文的再创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某个片段,将陈述方式改为生动的人物对话,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还可以改写故事结局。这样的“微习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也丰富的语言积累,对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5.微感言。在学习过程中,随着认识的深入,学生往往会受到启发,获得新的感悟。这时候,让学生对敬爱的人物写一段颁奖词,针对某一现象写一份倡议书,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感受,都可以是“微习作”的训练要点。

二、搭建认知支架,形成“随文微习作”教学流程。





找到相应的训练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在一定的情境中为学生的习作思维搭建认知支架,即搭建起学生已有习作能力、经验与习作任务之间的桥梁,让学生根据支架,遵循一定的准则,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习作训练,有效降低习作难度,更好地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从而逐渐形成“随文微习作”教学流程,力求立足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微习作”训练范围广、灵活性大,操作性强、耗时短、起效快的优点,将阅读和习作结合起来,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微习作”训练点的模仿、借鉴和创造,达到把文本的表达方式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技能的目的。


“随文微习作”教学流程)

但是教师在以文本教材为基础,找准训练点对学生进行“随文微习作”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1.微习作训练点,不宜过多,坚持一练一得。2.选取学生最为需要的微习作训练点,切中学生习作要害,提升“随文微习作”的教学效益。3.及时引领学生进入训练状态,速战速决,避免在微习作训练中耗时过多,而忽略了文本的学习。

三、紧扣单元习作要素,构建“专项微习作”训练模式。

“随文微习作”,具有形式多样手法灵活的特点,但这些小练笔训练侧重于专项训练,目标呈散点式、碎片化,训练也比较零散,不能满足中高年段习作的要求。因此,我们进行了“基于单元习作要素的专项微习作训练模式”实践研究。以明确的本单元习作目标为导向,将习作要素罗列出来,分割成二到三个“微习作”训练点,从教材中或课外寻找相关阅读材料,提炼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微习作”。每一次的“微习作”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达到一练一得、得得相连的目的,从而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习作水平螺旋上升。

基于单元习作要素的小学语文“微习作”训练策略,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

1.课前分割“大习作”的训练点,搭建“微习作”训练序列

习作课前,教研组老师们,先对教材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探讨和解读,挖掘符合单元习作要素的“微习作”训练点。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分割单元“大习作”训练点,形成“微习作”专题训练序列,在备课中关注学生的习作难点,注重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重视“微习作”与“大习作”的整合联结,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 课中把握“微习作”训练点,实施“随文微习作”。

课中按“随文微习作”教学流程,进行习作的训练。由于一个个“微习作”都搭建了习作支架,有效降低习作的难度,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训练过程中,逐渐积累写作技巧,完成片段练习,为顺利写好单元作文作准备。

3.课后理清思路,梳理习作内容。

课后,学生编写本次单元习作的提纲,理清教学思路。将积累的“微习作”,加以梳理和再创造,通过合理的过渡,整合成一篇文字兼美的长篇作文。 

四、拓宽学生视野,搭建“生活微习作”平台。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习作资源,缺少了生活体验,我们的作文就会成为一副骨架,缺少了血肉、灵魂,“微习作”同样如此。鉴于“微习作”操作灵活、时间、地点不受限制的特点,我们既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全班集体“随文微习作”,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进行“生活微习作”,可以是针对单元要素的“专项微习作”,也可以是积累“微习作”素材。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学校利用广播、学校网站、公众号、宣传长廊,开辟出丰富多彩的栏目——“走进大自然”、“每日新闻”、 “班级小故事”、“时事评论” ……从而搭建出“生活微习作”的训练平台,让学生在更加广阔天地中自由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五、坚持激励原则,构成多元化“微习作评价”体系。

没有后续的有效的点拨,再精巧的习作也不过是镜花水月。因此在学生完成“微习作”后,教师要发挥其耗时短、篇幅小的优势,及时开展“微评价”。实行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利用墙报、板报、微信、微博等平台展示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家长点赞、留言,发现“微习作”中的闪光点,让评价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品味、交流与分享,在评价中互相汲取,开阔视野,激发写作的热情,从而进一步形成新的微表达。

 “微习作”解除了字数和篇幅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使作文不仅不再是一项负担,反而成为学生自由表达,吐露心声,彰显个性的平台!孩子不再谈文色变,家长自然卸下了辅导的重担。学校教师在相互研讨、教学实践中逐步掌握“随文微习作”、“专项微习作”、“生活微习作”的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效率 ,促进了专业成长。

量的累积,最终必将带来质的变化。学校作文教学效益在逐步提升,学生作文获奖、发表的人数明显增加。“微习作”已经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行远自迩”, “积微成著”,相信 “微习作”定会练出大手笔,为 “双减” 助力,实现作文教学改革新样态。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40 今日访问量:4511 本月访问量:124717 总访问量: 56680891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