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探析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时间:2023/4/13 10:20:06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4774 次

探析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合

溧阳市文化小学 史金花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简称劳动意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助力学生养成劳动习惯与意识,形成自觉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继而在良好劳动品质的支持下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从小学阶段就开展优质的劳动教育无疑能使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更加高效,打造美好生活的历程。但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承担着德育、智育、美育的重要责任,更应当承担起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时性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如何立足所教学科,关注劳动教育,将其渗透到语文学科之中,使两者有机融合,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具有的意义

1.明确教育教学责任

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教育阶段中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助于回归教育的本质,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基础。因此,让学生认识到继承劳动传统的主体责任,可以借助语文教学内容的精心选取为起点,将劳动和读书这种传统的生活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通过享受劳动感知文化的力量,确保学生能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并认知自己应当承担的劳动责任。通过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渗透,明确教育教学的责任,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育为目标,发挥出动手实践感悟的辅导作用。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相融合后,学生能够明确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要素、劳动是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元素,并且学生在思想意识中重视劳动的同时,可以激发出学生劳动的兴趣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同时,学生能够积极地通过自身劳动提升自身其他各项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并实现了语文教学目标。

3.弥补劳动教育的不足

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相融合后,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被有效激发,并明确要实现自身发展目标需要积极劳动,只有从劳动中才能推进自己朝着发展目标快速迈进。由于以往劳动教育并不属于必修课,导致此学科的教育内容并未受到学生的重视,劳动精神并未在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从而失去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后,由于小学语文属于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并且每天都要开展语文教学,劳动教育始终感染着学生的思想意识。通过耳濡目染以及不断强调的过程,小学生会正确认知劳动并产生积极劳动的意识,弥补了以往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二、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未能有效融合的主要因素

1.理念落实不到位,教学形式单一

虽然新时代教育部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从学校层面来讲,大多数学校并未真正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只是理论上认为劳动教育很重要,但并未将劳动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位。另外,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形式单一,往往采用纯理论说教,缺乏创新,脱离了学生日常生活,更没有实际参与和锻炼的机会,学生兴趣不大,更体会不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劳动教育效率低下。

2.执行力度不够,融合效果欠佳

从语文教师层面来讲,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语文教学任务为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渗透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往往一笔带过。更有部分语文教师未能静下心来,潜心钻研,找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切入点,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从而影响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3.侧重学业为重,锻炼机会欠缺

从家长层面来讲,当前大形势下大多数家长还是认为孩子应以学习为重,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他们普遍认为劳动会耽误孩子学习时间,很少让孩子参于到家庭劳动中。还有部分家长认为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不适合做一些家务,或者嫌孩子家务做得不够好,家务都是大人包办,孩子缺少劳动实践的机会,劳动经验匮乏。在家长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不仅未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还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最终会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学科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基本要求

1.提炼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积极发挥教材中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势,需要深入全面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以潜移默化的教学与引导方式,将劳动教育切入点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理解和认知劳动的价值,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2.品鉴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情感

由于语文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寄托和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鉴优秀文章时,可以将劳动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方式,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劳动情感抒发与感受出发。在课文中逐层深入发现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提高对劳动的关注性,主动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猜测、思考、分析,为今后的劳动行为和情感养成打下基础。

四、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的具体措施

1.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劳动教育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如果只依靠纯粹的劳动教育课去加强劳动教育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结合语文教学在课堂中去渗透劳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师应明确自身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角色,自己实施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学科知识教学外,还要重视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培养,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存”,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决定着教育的本质是否达到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应从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将以往只注重语文知识教学的观念转变成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基础上,融入德育教育与劳动教育并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同时,教师在设计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渗透策略时,应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突出,让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的过程中对劳动精神产生正确的理解,并将劳动精神与自身思想意识相结合,成为自己行为的指导思想。

2.深度挖掘教材,整合劳动资源

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语文学科的学习大多以教材为载体,教材中的课文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汉字、词语,也能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较多影 响。在渗透劳动教育时应先从教材入手,将教材中蕴含着的劳动教育挖掘出来,并设计出有效的渗透措施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因为教材中选取的课文大多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规律,也多出自名家之手,对这些课文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挖掘、强调,不仅不会让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掌握,更有助于学生劳动意识与习惯的养成。分析当前应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可知,可以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三类:一是赞扬劳动精神的文章、二是展示劳动成果,体现拥有劳动精神具有的重要性、三是弘扬劳动精神的文章。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需要将每篇课程中含有的上述劳动内容挖掘出来,找到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切入点,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实现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入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接受劳动教育,潜移默化地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品析文本语言,体会劳动价值。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感受课文的精神和情感都是在品析语言的基础上完成的。如:二年级课文《朱德的扁担》蕴含了热爱劳动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品析朱德朱德挑粮时的语句,体会他的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进而感受到他的热爱劳动的思想。《邓小平爷爷植树》中通过对邓小平爷爷植树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感受到他对劳动的热爱。在品析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领悟到文中蕴含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文内涵,更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着重要导向作用。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在品析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引导他们体会劳动的光荣、伟大和神奇的力量,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认识,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而二年级课文《田家四季歌》和《千人糕》中则介绍了田园劳动的相关知识和一些劳动技能,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品析,既丰富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又强化了劳动教育,一举多得。

依托阅读教学,挖掘劳动因素。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蕴含了很多劳动的因素,教师在讲解课文中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巧妙渗透劳动教育。如四年级课文《挑山工》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或视频,播放挑山工挑货上山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劳动的辛苦,逐渐培养劳动观念。教师在上课中可适当提出一些有关劳动的启发性问题,如“挑山工的劳动给你什么感受?”“泰山已经安装了缆车的情况下,挑山工存在的价值”等。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劳动光荣感。部编版二年级语文课文《青蛙卖泥塘》,讲述了一只不愿住在烂泥塘边的青蛙,很想卖掉烂泥塘,在卖的过程中,她听从了老牛的建议,逐步改善了泥塘环境的故事,告诉学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青蛙辛劳的工作场景,以及一步步改善泥塘环境的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劳动带来的美好生活,明白劳动的重要意义。

凭借古诗教学,吟诵劳动之美。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有着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在执教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诗句“梅子金黄杏子肥,麦黄雪白菜花稀”,将初夏农田里的美景展现出来的同时,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农作物都是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后两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引出思考,人们都去了哪里?是的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呢,过不了多久,秋天的丰收就会到来,伴随着丰收的一定是喜悦的心情,那时付出的汗水也是甜的,生活就是这么美好!劳动就是这么有意义!

同类型的古诗还有唐代李绅的《悯农》、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孩子们通过对这些古诗的深入学习、深情吟诵中,发现劳动的伟大和劳动的美,感悟辛勤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劳动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穿插劳动教育,需要在联系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劳动教育,确保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教学内容,贴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深入到生活中感知劳动的意义。因此,教师围绕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文本,结合生活化的教育指导方式来阐述劳动价值,需要引领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时,站在生活的角度去增强劳动意识,达到正面强化学生劳动观念的融合目标。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社会,利用教材中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例子,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激发学生劳动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技能掌握的重要性。

例如,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古诗词时,教师就可以在讲解“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诗句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在空气十分清新的乡村,农家儿女各忙各的,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劳动场面?”学生展开想象:仿佛看到有的健壮的男人赶着牛在田里犁地,有的正拿着锄头在除着农田里的杂草,妇女们则在家中忙碌着,有的坐在织布机,随着梭子的来回穿梭,崭新的布匹就出现在面前了,有的在低头为家人们缝补着衣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他们各自忙碌,看到这样的图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许多学生会回答 “朴素”“幸福”“和谐”等,这时,教师就可以继续介绍古代农人的日常生活,带领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劳动日常。学生在感知劳动的价值意义时,体会到了劳动过程中的朴素、幸福的情感,更对劳动形成了一种向往的思想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古代农人的日常生活与现如今社会生活的差别,在对比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古代的耕作文化和现代劳动作业的差异。而在讲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就连不会种田织 布的小孩子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种瓜的模样”,带领学生在这一诙谐幽默的诗句中体会劳动的价值与诱人之处,在学生心底埋下劳动光荣的种子。正确对待并参与到日常实际劳动中。

4.丰富实践活动,体会劳动价值

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因此,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敢于创新劳动体验形式的多样化,将劳动教育和学科学习相结合,积极开展劳动活动,丰富学生劳动体验。实现知行合一,使学习、创造、劳动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增长才干,增添智慧,提升劳动的幸福感。在学习完相关课文后,可联系课文让学生以图片、视频、画画、写作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劳动心得。比如,二年级的同学们学完了识字4《中国美食》后,老师们可以设计布置一项语文特色实践性作业——学做一道家常美食。孩子们接到任务后可以亲自准备食材、择菜、清洗、切菜到烹饪、装盘,全程参与其中。通过亲手制作美食,他们会体验到父母为三餐忙碌的辛苦,更加认识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内涵。又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课文《落花生》时,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做一个不计较名利,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文中也提到种花生的过程,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教师在讲解这节课时,除了完成教学目标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花生的成长全过程,引导学生懂得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食物,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告诉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要珍惜劳动果实,珍惜农作物,因为这些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凝聚了许多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目前部分学校有菜园劳动基地供学生进行劳动活动,语文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去空地种花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劳动的不易,收获劳动的成就感。也可以与各种节日结合,设计各种实践活动。端午节可以围绕包粽子开展系列的实践活动: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可以在长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粽子,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在一片片翠绿欲滴的箬叶间穿梭,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品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粽子,学生们的心中一定是兴奋和自豪的。三、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与端午节有关的材料、信息,从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别称等方面创作读写绘。将端午节的前世今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五、六年级学生利用端午假期时间,和自己的家长在家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联系生活,收集资料,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源、古诗词、粽子的制作过程和种类,再设计自己的“端午节”研究报告。五一劳动节,设计“劳动最快乐,‘语’你共成长语文+劳动教育系列作业展”:“与爸爸同做一道拿手菜”,图文结合的方式画出菜谱,并写出制作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学会了一项技能;“我和妈妈换一天岗”,家务劳动之后,将感受与收获写成一篇作文。通过这样的活动,扎实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相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升华了自己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5.劳动主题写作,深化劳动体验

写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以深化劳动体验与情感的写作引导方式,让学生结合劳动内容和现实生活的体会,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劳动实践相衔接,用写作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劳动主题内容。因此,围绕劳动实践进行主题写作训练时,需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劳动教育内容的渗透,为学生提供更多熟悉、鲜活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描写劳动心情和实际感受。比如,之前提到的“五一”系列活动和端午“”系列活动中在学生参与实践劳动后都有写作的环节,将感受与收获写成一篇作文。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劳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学生在参与社会劳动服务中,感受到劳动助人的快乐,丰富了劳动体验,学会多种劳动技能,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再进行主题写作。学生有实践经验和体验,写作起来也是有感而发,既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深化了劳动体验。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更好地融合,是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劳动教育的渗透,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与劳动教育的切合点,采取高效的教学融合方法,带领学生从多方面发现劳动的魅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40 今日访问量:583 本月访问量:164205 总访问量: 56720379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