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体育>课程改革>阅览文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时间:2023/1/5 11:37:21 来源:吴健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6673 次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溧阳市燕山中学吴蓉

指向核心素养是指深度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核心素养导向学习目标的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获得健康发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体验与建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的自主学习者,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深度学习主张以学习单元落实核心素养,统整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诸要素。

一、聚焦核心素养,编制课程实施计划

 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与学习需求,将落实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关注各个教学计划的有机联系。做好本校各学科课程教学计划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安排,形成学校各学科教育的合力,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融合设计与学科布局。在教学中,要关注体育与健康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在真实的、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运用,更要关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不同运动项目育人、不同体育文化育人、不同学练赛活动育人、不同角色体验育人、不同情境沉浸育人等多维综合育人成效。

(一)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体育教师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实现“知识与技能”单一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目标。在遴选教学内容时,要以不同水平的学生能达成的核心素养为依据,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全面发展的情况,实现健康教育与跨学科主题学习贯穿义务教育整个阶段,在水平一重点发展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水平二至水平四重点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与体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学的内容;专项运动技能与体能是水平二至水平四学生必学的内容。其中,6类专项运动技能中的具体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则是需要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由学校进行选择和教学。在七至八年级,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6类专项运动技能的4类中各选择1个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其中必须包括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原则上1个学期指导学生学练1个运动项目,在继续发展学生体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专项运动技能;在九年级,学校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1个运动项目进行为期1年的学习,保证学生初中毕业时掌握1~2项运动技能。

学校在选择各年级学练的运动项目时,可通过问卷调查、班会交流等方式,先让学生在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分别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再根据学生的选择结果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年级教学的运动项目。学校应至少开设以下运动项目:1个集体性球类运动项目;1个个体性球类运动项目;1个田径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从跑、跳、投掷3个亚类中各选择1个项目进行组合);1个体操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技巧与器械体操项目可由技巧运动、单杠或双杠运动、跳山羊组合而成,艺术性体操项目可由1套韵律操和1套健美操组合而成);1个水上或冰雪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由2个水上运动项目或2个冰雪运动项目组合而成);1个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1个新兴体育类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各年级学练的运动项目可以完全相同或部分相同,也可以不同。各运动项目学习起始年级可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教学条件确定。如,游泳项目可从三年级开始开设,也可从五年级或是其他年级开始开设,无论从哪个年级开始学习游泳项目,均可参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应水平目标的要求。

二、合理制订学习目标和选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明确、不科学的表述势必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施和教学活动的结果。正确、合理、可操作性强、可评价的教学目标有益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评价的优化。那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准确地撰写和表述教学目标,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学目标应有的功能?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单元目标

1.运动能力:学生能够说出前滚翻、交叉转体180?、后滚成肩肘倒立、前滚成蹲立、燕式平衡、挺身跳等体操技巧基本动作技术的名称,并在保护与帮助下,完成所学体操技巧基本动作技术和组合技术动作;能够制定并实施学练计划,运用图案创编与动作组合创编等小组间成套动作创编方法;理解技巧运动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担任组内展示或比赛的裁判,能够判断动作质量并正确执裁。重点发展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灵敏性等体能。

2.健康行为:学生能了解体操的锻炼价值,养成体操意识;养成从学习进阶的角度来找到进阶的“踏脚点”;在学练技巧时,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主动与同伴交流;加强动作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理解并主动运用技巧的安全知识,学会自我保护,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3.体育品德:学生在技巧小组学练中,能够主动观察、分析与交流,表现出勇敢、自信、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技巧的展示或比赛中,自尊自信,积极进取,遵守规则,敢于担当,勇敢顽强,勇于挑战自我。

新课程标准的四维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能够知道技巧的基本原理,说出前滚翻、后滚翻的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学生通过学练,能基本掌握前、后滚翻的动作,知道保护和帮助的重要性,能简单组合前、后滚翻并进行展示和比赛。

3.体能目标:学生通过腰腹部相关练习,增强核心力量,提升动作美感。

4.情感目标:学生在前、后滚翻的学练中,能够主动观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勇于挑战自我。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三、三、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等,为学生参与运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注重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讲授、交流互动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这段话中可以提炼出以下几个关健词:结构化、情境化、跨学科,在此基础上加入核心素养培养的精神内核,推演出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策略。

一、结构化的体育教学

 结构化的体育教学就是每堂课都让学生进行多种动作技术的学练,参加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增强知识点之间或动作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的教学过程。

它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是避免在课堂上孤立、静态地进行单个知识点或单个技术的教学。教学中始终强调用关联性的、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技能,提高体能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挑战自我、团结奋进、追求卓越、遵守规则等体育品德。

结构化的体育教学要体现四个方面:第一,学科内知识间的相互融会与贯通;第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支撑;第三,学科知识与学生活动经验的和谐结合;第四,学科知识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机统一。

(一)开展结构化的体育教学

开展结构化的体育教学要引导学生学练多种单个技术,组合技术和战术,并要创设对抗和比赛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复杂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方面,可以通过开展整体化教学或主题化教学来实现体育教学的结构化。

1.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结构上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找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形发对事物的完整认识。

因此,开展整体化体育教学就是要每堂课都进行完整运动的学练,加深学生对这项运动的理解,提高整体运动能力。这就需要根据运动项目特点,组合技战术的结构,强化技战术的运用。如把篮球的运球和投篮技术结合起来、把排球的传球和扣球技木结合起来教学,明确技战术的运用时机,然后创设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或比赛等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

2.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学习者掌握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还不够,还要找到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这就需要一个整体的大知识观,由这个大的知识观产生的大的教学观,就是主题化教学。因此,开展主题化的体育教学就是要围绕某一主题,有针对性地将运动技能、体能、健康知识、跨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主题学习过程的同时,掌握多种知识技能,提高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教学中可以围绕“野外生存”这一主题,将跳跃、滚翻、攀爬等运动技能和地理、生物知识融合到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中还可以围绕某一技能主题展开合作与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动作原理,设计改进动作质量的辅助手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落实结构化教学要求,在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开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是《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今后体育教师的必备教学技能。大单元教学是指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既可以是某个运动项目,也可以是某类专项运动技能中不同项目的组合。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还要加强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连续学练,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要避免把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割裂开来,断断续续实施教学,或在一个时间段内教授不同项目。如,第一节课教100m跑,第二节课教跳远,第三节课教投掷等,导致运动技能学习的负迁移或不连贯。此外,专项运动技能中每个运动项目的内容要求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这也是每个大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体育教师要通过凸显大概念、大主题、大任务的大单元教学架起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和核心素养的桥梁[4],引导学生学练结构化的运动技能,并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让学生多参加展示或比赛,促进学生掌握和运用一项完整的运动技能[5],形成高阶体育与健康思维,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

二、开展情境化的体育教学

开展情境化的体育教学需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有利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情境(有效情境)具备什么特质?二是如何创设有效情境?

(一)有效情境的特质

有效情境需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并和学生从事的活动有某种联系①,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引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质。

1.基于生活

情境的创设要基于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其关键点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吻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把学生带到熟悉的情境中,让学生入境动情,明理知味,激发其参与运动的动机,如球类比赛中的技战术应用情境、体能练习中克服困难的情境、同学之间互相保护帮助的社会情境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所学及所悟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利于未来发展。

2.结合项目

情境的创设要结合运动项目的特征,紧扣学习内容,凸显学习重点,促使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运动技能。例如,田径项目教学中围绕“个人目标挑战、与人竞争比赛、锻炼运动处方”等方面创设情境,体操教学中围绕“非正常体位运动、形体美需求、运动中的畏难情绪”等方面创设情境,足球教学中围绕“多人齐心配合、角色职责体验、抗干扰射门得分”等方面创设情境。

3.形象生动

能够诱导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情境一定要形象生动。首先应该是感性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时空限制,获得更多学习体验。在教学中可利用比喻来设置生动的情境,如在进行短跑的蹲距式起跑动作教学时,可用“弯弓搭箭待令发,启动猛似箭离弦”的比喻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其对起跑时的姿势和快速起动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激发其练习的积极性。

4.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情境要内含问题,这样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内含问题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够拓展他们解决间题的思路,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会更加透彻,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牢固掌握技术。如进行弯道跑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弯道跑技术,体会弯道跑时身体姿势的变化,教师安排学生分别在大圆弧线、小圆弧线及直线上进行练习,并提出“体会三者的身体姿势和感受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练习体会总结三者的不同,从而加深对弯道跑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既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教师可以通过语言、音频、视频等手段创设观念的、想象的、情意的、问题的虚拟情境,还可以通过布置场地、开发和运用器材等手段创设现实情境。

1.通过语描绘情境

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使听者头脑中呈现出运动场景。如足球教学中可以把射门练习描绘成世界杯决赛的点球大战情境,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跳远教学中可以描绘出跨跃河流的场景,使练习变得刺激又有趣。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通过实物摸拟情境

 

体育场地和器材都可以用作模拟情境的道具。如排成一路的跨栏架可以模拟钻山洞的情境,堆在一起的体操垫可以模拟孤岛求生的情境,摆在地上的两根跳绳可以模拟跨跃水沟的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调

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3.通过图像展现情境

图像能够形象生动地展示运动场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呈现动画特点,给学生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通过视频动画创设出的情境不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能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易于投入学习。

4,通过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会营造出不同的学练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特点,教学目标,项目风格以及学练需求,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为提高教学效而实施相应的配乐。

5.通过角色扮演情境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来产生角色效应,促使学生带着角色真切感受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体育运动的乐趣,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的理解。如在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球星,模拟NBA比赛罚关键球的情境,

使其感受场上运动员的压力,然后通过主动调整心态,运用正确的技术动作把球罚进。

四、开展跨学科的体育教学

具体见论文机结合,引导      

四、合理促进课内外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学生每天校内锻炼1小时、校外锻炼1小时”的要求,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的多元联动。如,通过亲子体育活动、家长云课堂、社区体育圈等,实现家校社的体育理念共识、体育资源共享、体育活动共建。体育教师应在提高课内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校内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活动。如,面向所有学生的班内课课赛与单元小赛季、校内体育嘉年华与趣味运动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布置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体育家庭作业等,促进学生经常锻炼、刻苦练习,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促进学生更好地形成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新理念与新要求,需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总目标与水平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业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广泛运用各种校内外、线上与线下资源,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掌握并能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体育教师应在正确理解《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和要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实施每一节课的教学。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敢于突破低效、落后的固有教学模式,勇于探索和创新高效、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崭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显著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大的受益。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40 今日访问量:2473 本月访问量:83796 总访问量: 56639970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