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体育>课程改革>阅览文章

季浏:为核心素养而教

时间:2022/6/20 10:36:55 来源:吴健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3713 次

季浏:为核心素养而教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由此可见,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既要重视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的形成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加以实现。《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别对3个方面核心素养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即“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本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运动能力是本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健康行为作为核心素养,这不仅考虑到本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体育与健康存在天然的关联性,而且根据统一要求,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与安全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态度。体育品德作为核心素养,这是因为其是体育学科独有的功能和价值,对人的培养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上述的3个方面核心素养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不能将它们割裂进行教学,即不能这节课培养运动能力,下节课培养健康行为,再下节课培养体育品德。虽然每节课可以有所侧重,但都应将3个方面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具体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0多年来,党和国家在一系列重要的教育和体育政策文件中都强调学校教育要“立德树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此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此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众所周知,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强调“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应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通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应将以往仅注重运动技术的传授向注重培养人转变,实现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和能力的有机融合与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抓手。因此,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就是针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二)有助于加强“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从20世纪90年代末一直到现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文件和学校体育文件中都强调“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或指导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这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第三大主科”,是学校体育的主渠道,因此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更加重要和必要。

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在加强“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因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都有助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其中,运动能力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基础;健康行为能提升学生对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道德健康的主要构成部分,体育品德有助于增进学生的道德健康。特别是,只要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就能改变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依然令人担忧的状况。

(三)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小形成的性格、品行决定了他一生就是“这样的人”,而不是从小学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成了“这样的人”。换言之,学生在中小学形成的核心素养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决定了其是否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技术技能只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之一,而不是基础的全部,是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格和综合能力在人的终身体育方面发挥着主要和关键作用。这是因为,在中小学学会的几项运动技能,到中老年阶段可能并不适用,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进行有效锻炼,这时在中小学形成的“运动能力”就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学生在一生中是否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坚持体育锻炼,在中小学形成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发挥着长远的影响。

(四)有助于解决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依然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并未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进而不喜欢体育锻炼三大现实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学校体育。这三大现实问题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固然影响较大,但内部因素起着主导作用,主要归因于不少体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尚未切实转变,如,体育教学内容单一、体育教学方式单调、体育课堂氛围沉闷等。如果不大力改革这样的陈旧、落后的体育教学模式,学生的核心素养难以得到培养。未来只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能够逐步解决上述三大现实问题。如,重视对运动能力的培养,就会摒弃“说教课”的普遍情况,在每节课中提供更多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动”起来;就会摒弃单一技术的碎片化教学,引导学生每节课学练和运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就会摒弃简单情境的教学,每节课注重以开展复杂情境为主的教学,对抗练习、比赛或成套动作展示应是每节课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就能促进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勇敢顽强意志品质、团队协作精神、遵守规则意识等不断发展,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享受运动乐趣、积极参与运动、养成健康习惯。未来,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切实围绕核心素养实施每节体育课的教学,就有望有效解决上述三大现实问题,我国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就能旧貌换新颜。

 

二、核心素养贯穿义务教育体育与健

《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将核心素养融入和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等环节中,既重视每一个环节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又注重不同环节间的整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以实现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介于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更多涉及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考评,因此将在本文第三部分予以详述。

(一)课程目标的确立基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引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二者之间呈现出相互联系的关系。其中,课程目标是指期望学生通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达到的结果。实际上,这个结果意味着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水平的期望。《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3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提出3点课程目标。基于运动能力核心素养,提出的课程目标是“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在此基础上又描述了具体的目标。运动能力方面的目标期望通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喜爱运动、参与运动、懂得运动。基于健康行为核心素养,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又描述了具体的目标。健康行为方面的目标期望通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健康意义、掌握健康技能、学会健康生活。基于体育品德核心素养提出的课程目标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此基础上还描述了更加具体的目标。体育品德方面的目标期望通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弘扬体育精神,养成体育品格,遵守体育道德。3个课程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进行教学。学生达到了课程目标就是形成了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目标,是针对全国的学校提出的总体目标。各校和体育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课程目标进一步细化为水平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学年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学期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单元教学计划学习目标、课时教学计划学习目标。越是“下位”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目标就越具体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但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哪个层面的教学计划,其学习目标都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

(二)课程内容围绕核心素养进行设计

1.《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核心素养提出了课程内容的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强调要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保证基础,是指应有别于以往只是将知识和技能看成基础,而是强调知识和技能、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旨在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多样,主要反映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及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等不同的课程内容方面。其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强调体育与健康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不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主要融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关注融合,指不仅强调本课程知识与知识之间、技能与技能之间的融合,而且重视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或展示等融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技能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强调运用,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设计理念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体育教师可根据这样的设计理念选编和实施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

2.《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核心素养赋予了课程内容新的内涵

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都由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3个部分组成。其中,内容要求旨在告诉教师其所教的学生应学哪些内容;学业要求旨在告诉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使学生明确这些内容应该学到什么程度;教学提示旨在告诉教师,针对这些内容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使得课程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冷冰冰”内容,同时有助于教师将教知识的过程变成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此外,《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专项运动技能要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或比赛、规则与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6个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完整体验和全面理解所学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3.《课程标准(2022年版)》针对核心素养倡导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教学

未来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应该从以往每节课采用单一知识和单个技术的教学向每节课进行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教学转变。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教学就是强调知识与知识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关联性和进阶性,在每节课教学中,应将基本知识和技能、组合知识和技能、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人担心,1节40分钟的体育课能学习这么多内容吗?只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基本上是可以做到的。某一方面的内容练习时间减少了,但通过每节课结构化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及其效果累积,就能促进学生完整体验、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反过来讲,即使在每节课采用单个技术的形式开展了几十年的碎片化教学,但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必须进行大力改革。

(三)教学方式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1.《课程标准(2022年版)》坚持倡导多样化教学方式

多样化教学方式不是不要教师的示范讲解、纠正错误动作,而是需要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要改变教师说得多、学生练得少的普遍现象;不是不要教学常规,必要的规范性要求也是需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该在教学中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体操练、分组合作学练、个人体验相结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享受乐趣、主动学习、充分体悟、积极思考、提升能力、养成品德。

2.《课程标准(2022年版)》注重学习活动的完整性

完整学习活动的特点是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情境真实、方法多种。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典型的完整学习活动包括游戏活动、情境教学、主题教学等方式。要摒弃说教课、“放羊课”“安全课”、单一技术课、测试课等,因为这些课不符合完整学习活动的要求,难以使学生获得运动的愉快体验,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培养体育品德。开展完整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享受活动带来的乐趣,综合运用知识和提高技能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全面理解和深刻体验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获得做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得的学习效果。

3.《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视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

复杂的运动情境是指瞬息万变、结果难以预料、需要灵活应对的场景。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复杂的运动情境主要包括游戏练习、对抗练习、教学比赛或一套完整动作的展示。以往单纯采用简单运动情境进行的教学必须摒弃,因为简单运动情境较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未来的教学中,要将简单运动情境、中等复杂运动情境、复杂运动情境有机结合,以创设复杂运动情境为主。如,一般而言,排球的垫球练习、传球练习属于简单运动情境,排球的垫球—传球—扣球组合练习、基础战术配合练习是中等复杂运动情境,排球的对抗练习、教学比赛等是复杂运动情境。创设复杂的运动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对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品格和体育道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4.《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科学设置运动负荷

《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每节课应达到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明确要求。其中,运动密度包括群体运动密度和个体运动密度。群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育实践课中所有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应不低于75%,主要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摒弃“说教课”现象,尽量减少教师进行过多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队形调动等时间,保证所有学生大多数时间在运动;个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育实践课中单个学生的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应不低于50%,主要是尽量减少学生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保证每名学生的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心率表示;每节课运动强度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min。主要目的在于:一是引导教师按照此要求实施每节体育课的教学,如果笼而统之提出运动负荷要求,既对教师的教学没有“刚性”要求,也不能为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量化标准。二是解决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运动负荷普遍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的问题,未让所有学生充分“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如果达不到上述的运动负荷要求,就难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鉴于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普遍运动负荷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运动强度要达到140~160次/min,有些人就主观性认为太高。除上述所言的目的以外,确定这样的运动强度要求具有充分的政策依据、科学依据和实践支撑。限于篇幅,也介于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和相关文章中有详细解释,此处不再赘述。每一位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按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要求的运动负荷标准,上好每一节有质量的体育课,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解决学校体育中存在的“三大问题”。《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强调每节课应安排1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主要是指专项运动技能课中专门的体能练习。众所周知,体能与体质和健康关系密切,也是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而且我国就有体育“课课练”的优良传统。强调每节体育课都让学生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主要期望通过每节课体能练习效应的累积,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依然令人担忧、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改变的问题。未来体育教师在专项运动技能课教学中,每节课都要安排10分钟左右的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练习,体能练习要注重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这样才能促进体能全面协调地发展。

总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体育教师未来应该按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精神和要求,将目标—内容—方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设计和实施。

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联系紧密,学业质量是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学习评价应围绕学业质量展开,从而保证学业质量和学习评价能够考评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水平。

(一)学业质量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

《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某一水平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用以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本标准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的具体表现。”由此可见,一是学业成就表现不只是学生的体能成绩和运动技能成绩,而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核心素养角度综合描述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业质量指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水平或程度。学业质量中的行为表现有些是定量描述,有些是定性描述,但都尽量具体明确,旨在保证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评价、可操作。二是按照不同水平分别制订学业质量,即水平一学业质量、水平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四学业质量,不同水平的学业质量之间具有关联性和进阶性,保证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有不同的期望和标准。三是结合课程内容制订学业质量,如基本运动技能学业质量、体能学业质量、健康教育学业质量、专项运动技能学业质量。其中,专项运动技能还包括球类运动学业质量、田径类运动学业质量、体操类运动学业质量、水上或冰雪类运动学业质量、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学业质量和新兴体育类运动学业质量,这就显著提高了学业质量的针对性。

综上所述,学业质量起着核心素养形成的“桥梁”作用,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有机联系在一起,既有助于引导体育教师朝着核心素养教,学生朝着核心素养学,也有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学习评价是评判核心素养水平的方法

学习评价针对学业质量中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评判,实际上就是评判学生核心素养达到的水平,因为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学业质量中的具体行为表现,都是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描述的;健康教育学业质量中具体行为表现是从体育锻炼、健康知识与技能、健康意识和行为的角度描述的。对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结合,积极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准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尤其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不但有助于评判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水平,而且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的水平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持续提高课程育人意识和能力。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颁布,指明了我国未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发展方向。体育教师应秉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和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积极的态度对待课程改革,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深化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长远作用。

体育教师应在正确理解《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和要求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实施每一节课的教学。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敢于突破低效、落后的固有教学模式,勇于探索和创新高效、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崭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显著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促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大的受益。

教师为核心素养而教,学生为核心素养而学。体育教师应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学习目标的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学业质量的制订和学习评价的实施,都要针对核心素养;评价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依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唯有如此,才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才有助于学生3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形成。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40 今日访问量:11695 本月访问量:175317 总访问量: 56731491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