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学批注 做批注 感受童年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时间:2019/12/27 8:49:33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43558 次

学批注 做批注 感受童年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竹箦中心小学 韦维君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是: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学习“批注”要素,指导学生做“批注”,不仅能让他们与文本进行自主对话,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感受本单元童年的魅力。

一、围绕要素,梳理单元内容

统编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分布十分清晰可视。那么,围绕“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这一语文要素,第六单元的单元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梳理。

(一)前后关联,框架结构具有伸展性

编者安排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提问”要素,即“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为“把握内容”要素,即“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批注”要素,即“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大致看来,这三个单元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实际看来却有着内在联系。

“提问”要素单元是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并且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解答。而第六单元的“批注”要素单元则强调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文章做批注。此处的“不同角度”可以是文章中写得好的、有启发体会的地方,也可以是对文章有疑惑、不理解的地方。那么“疑惑”就包含于第二单元的中“提问”要素的运用。批注还要建立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这就关乎第四单元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了。

对于统编教材的整体编排形式上,学生学“批注”,做“批注”并非零起步。比如在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就涉及到批注的说法。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在该单元的交流平台里有积累喜欢的语句的方法指导,即“摘抄时,遇到写得生动的语句,我会在旁边写写感受,特别喜欢的我还会背下来。”这里的“写写感受”就是批注。

当然,学生学“批注”,做“批注”也绝不止步于此。比如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有两篇习作例文,分别是《鲸》和《风向袋的制作》,这这两篇例文旁边就用不同的字体进行对说明方法的提示,这也是用的批注的方法。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批注,做批注时,要以教材编排为导向,不局限于本单元的教学,而是要新旧对接,达成批注阅读的伸展性。

(二)儿童体验,阅读情感具有真实性

做批注,是强调阅读主体要带着自己的阅读背景融入文本,与作者和编者进行有效对话。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编排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描写儿童真实的生活情境入手,富有童真童趣。其中《牛和鹅》记叙了“我”对待牛和鹅态度的变化,《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记叙了扮演老虎给“我”带来的困惑,《陀螺》一文讲述了“我”玩陀螺的烦恼与欢乐。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对类似体验的回忆。那么在本单元中引导学生做批注时,就可以遵从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关联学生的真实生活,促使学生主动融入文本,达到儿童、作者和编者三者的深入对话,提高阅读品质。

(三)科学认知,主体功能具有规律性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三篇文章,它们的指向要素都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但具体要求又有所区分:

阅读要素

课文

具体要求

第六单元: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牛和鹅》

结合课文中的批注,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给文章做批注。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默读课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

《陀螺》

默读课文,在你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

在《牛和鹅》一文中,课文中的五处批注示例清晰地示范了从三个角度做批注:有疑惑的地方、写得好的地方、自己的体会。除了课文中示范的三个角度之外,批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对文中出现的写法进行点评,觉得写得不够好的地方可以做批注。另外,即使是针对同一个角度,批注的方式也可以不同,如对《牛和鹅》里写得好的地方进行批注,文中描写“我们”对鹅的恐惧时,用到几个具体的动词,学生可以找出来去感受,如果去掉这些动词会怎样,比较着去感悟运动动词来表达人物心情的作用。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文章《牛和鹅》为学生学批注、做批注出示范例,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给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批注提供了实践的空间。《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主要是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批注,《陀螺》侧重的是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单元内容编排体现了由整体到局部、由学习到运用的认知规律。

二、整体规划,达成单元目标

统编教材是四年级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批注法阅读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阅读方法。为了落实“批注阅读”这一语文要素,教师要合理分析单元内容的编排意图,了解学生的心理逻辑规律,创设相应的学习活动,实现单元目标的有效达成。

(一)基于学情,创设实践性活动

对于初次接触“批注阅读”的四年级学生来说,会有一点的难度,批什么,怎么批都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指导。

在引导学生学习《牛和鹅》一文时,可以作如下设计:

1.自主阅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再把感悟写到文中相应的地方,并告知学生这就叫做批注。

2.出示文中出现的批注,自由读一读,并将这些批注分类。

3.对照批注分类,再阅读自己的批注,思考自己是从哪个角度做批注的。

4.再次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做批注。

在学批注,做批注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始认知,让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如果一开始就出示课文中出现的批注,学生就会有“先入为主”的阅读印象,不利于学生自己与文本的独立对话,毕竟批注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和手段,而并非阅读的目的。当学生通过自我对文本的初步感悟之后,再次参照课文中出现的批注,来给批注分类,查漏补缺,直观诠释批注意义。这样对批注法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发现、自我尝试、自我修正的过程。

《陀螺》一文的课后习题是让学生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虽然“陀螺”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玩意儿,可是现如今的现实生活中,“陀螺”已经并不常见了。那么如何会有自己体会深的地方呢?那不如在课前,让孩子们进行一场陀螺比赛,然后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体会是不是就会更真实、深入了,从而也会把深切的体验融入批注。

(二)融合课后,关注“个体性”问题

在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中,除了“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还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一语文要素,在教学时,既要关注整体性的单元目标,也要关注“这一篇”的“个体性”问题。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的课后习题中除了让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还要求结合文中有关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提取出“我”的心情变化,并体会变化的原因。那么在执教此课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两个角度的问题:

1.本课要求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但并非说不能从其他角度做批注,只是侧重批注“不理解”的地方,当然,学生对批注出来的不理解的地方,也要尽可能地想办法去解答这些“疑惑”,并在这些批注旁边再做批注解答,这才是阅读的最终目的。

2.除了要求学生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批注之外,本课还要求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在教学中,切不可切割看待这两个单元目标。引导学生在对不理解之处做批注的同时,顺势交流,自然过渡到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上去,让学生批注作者的心情和原因,再进行交流汇报。

(三)强化价值,凸显推进性功能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凸显同一语文要素,即批注阅读,但每篇课文又有其独特的功能价值,三篇文章的安排布置呈现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的推进性。

在批注方法的学习过程中,《牛和鹅》是学习如何做批注,《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则用所学到的方法自主批注。教师在注意不同的课文的价值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困难所在,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教材编排除了在批注方法的学习上体现了推进性,“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这一要素也呈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牛和鹅》是“默读并画出相关语句,体会我见到鹅和被鹅袭击时的心情”;《一直窝囊的大老虎》强调“结合文中描写我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陀螺》是“出示有关作者心情的句子,让学生读读这些句子,体会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从中可以看出,《牛和鹅》提供给学生固定的思考点,让学生根据“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心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则要求提取“心情变化及原因”,相比较而言,对思维的逻辑性有更高的要求;《陀螺》出示的几个句子,则就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去体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三篇文章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积累经验,感受童趣。

三、归纳整合,实现延续性生长

在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交流平台”里,对批注阅读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整合,教师应从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关注批注要素:

第一是做什么: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第二是怎么做:标画出相应的词句,在空白处写批语;第三是做后如何:做完批注后,再读一读这些批注,或者和同学、老师互相交流批注,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会注意到“做什么”和“怎么做”上,而对“做后如何”的交流比较少,关注不够。其实,做批注只是阅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因此,在设计交流批注的环节,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其他同学与自己有不同思考点的地方,并及时记录下来,等到课后,读一读自己的批注和补充的内容,然后再次进行批注。如果说第一次批注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自主性,那么第二次批注,甚至还有第三次、第四次……则是学生反复思考和思维碰撞的后,理解和认识的的延续性生长。学生就在这螺旋反复的批注实践中,提升了阅读能力,延续到课外阅读和终身阅读中去。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5 今日访问量:48068 本月访问量:1017267 总访问量: 56120104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