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语文>考试研究>阅览文章

阶段性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时间:2019/4/26 9:30:18 来源:朱克华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569 次

 

                                                               阶段性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本次高一语文阶段性调研测试卷在结构式模仿高考全国卷的思路命题,内容上兼顾基础知识的积淀及语文能力的检测,力求体现教材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精神,关注高一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开放思维、创新能力。试题的考察点和覆盖面符合高一语文教学实际,能准确反映考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级。试卷以考生为本,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准,题型配制合理,梯度清晰,区分度明显,有利于引导中学语文学科发挥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1.试题评价

    该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论述思路的梳理能力。试题难度适中。

2.学生答题典型错误及原因

典型错误:

学生答案第一点信息遗漏,没有写到。这是该题失分的主要错误。

学生答案第二点信息筛选及概括不够准确,很多学生答案选的是第6节第1句,扣1分。

错误原因:

很多学生对文本的论述思路的梳理不到位,没有将信息的筛选区间圈定在第4、5节,而是从全文筛选信息,写得很多,但不得分。

部分学生只是摘录原文信息,缺少概括,致使答案表述嗦,或重点不突出,或大量不匹配信息。

3.下阶段教学建议

强化阅读,特别是强化在阅读过程中对论述思路的梳理能力。

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匹配信息筛选区间。

注意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强化对信息的概括能力。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1.试题评价:试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情感评价,具体涉及对人物的态度、对事件(相关情节)情感倾向、对环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评价。故而应在理清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主旨前提下解答此题。答案应从对具体人物、对这个人物所在群体(拓展深化)、对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三个层面(角度)展开。

2.典型错误及原因分析:

审题不清,概括与简析的要求混淆。

学生得0分情况,一是只出现一系列的情感词,而没有情感施及的具体对象;二是只分析人物的经历生活状态,却没有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很多学生只得1分,只局限在具体人物(女店主)这一层面展开,没有拓展延伸分析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

对于社会现实这一层面的情感,没有把准主题,扣不住“亲情淡薄”“缺乏同情心”这一核心,只是停留在“追求热闹、迷于美色、注重表面”等。

3.下一阶段建议:

读懂文本是前提关键,应加强对如何读懂文本的指导。(小说写了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分别有怎样的经历、行为?其中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生活?作者对此怎样的情感倾向?)

强化审题意识和规范意识,有效作答。

构建题型意识和相应的答题框架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因“必修三”教材未涉及古代诗歌教学,故本次阶段性调研测试对古代诗歌内容未作考查。因此,试卷分析主要对文言文翻译作分析。

本次文言文翻译一共3个小题,总分10分,学生平均得分为4.26,总体难度偏难,得分率较低。

第(1)句总分为3分,学生平均得分1.7,学生得分最高分3分,最低分0分,难度0.57。得分点分为三个点,学生能拿到的基本上是其中两个点,分别是“除”和一分的句式通顺分。比较难翻译出来的是“门籍”,学生要么一点都没有概念,直接引用原文,要么就是胡乱翻译,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翻译出来。其实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籍”登记簿这个意义引申出来。当然,还要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做铺垫。所以,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都误认为是太后革除了窦婴的官职或者祖籍。没有注意到第一小节关于窦婴的身份介绍,他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所以太后不可能做到以上两种行为。本题表现出学生做题不注重文言文语境的现象。

第(2)句总分为4分,学生平均得分1.15,学生得分最高分4分,最低分0分,难度0.29。得分有四个点,学生普遍能拿到的是“明”和肯定句句式,其次是“扬”。基本上不会翻译的是“相提而论”这个得分点。失分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学生的成语和熟语等知识储备不足,他们不能联想到“相提并论”的意义。第二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注意原文的语境,其实原文本句前面正在谈论窦婴的艰难处境,他不能为废太子力争,也不能殉职,又不能托病隐退不参加朝会,这些复杂的情况比较起来,都会造成窦婴及其家族的杀身之祸。本题失分非常严重,暴露出学生平时不主动阅读的缺点。

第(3)句总分为3分,学生平均得分1.41,学生得分最高分3分,最低分0分,难度0.47。得分有三个点,学生普遍能拿到的是“岂”这个反问句式一分,其次是“不相魏其”,当然“不相魏其”中有学生把“相”翻译成相信,这典型表现了学生对文言文用语习惯不熟悉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文言文语感,也体现了学生平时文言文练习做的比较少。“爱”是学生最少能写出来的一个知识点,其实平时这个知识点经常会涉及到,为什么学生普遍翻译不出来,我们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在平时学习整理笔记的时候没有形成系统的习惯,没有注意知识点的归纳和概括。本题最主要暴露出学生还没有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阶段文言文教学建议:

首先,重视文言文阅读,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必修四中有很多短文非常适合课堂阅读,比如《氓》和《琵琶行》等。文言文的意蕴很浓厚,而且内容概括也比较容易,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举行课堂诵读大赛。通过反复的诵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导学生系统化的学习,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点都能够搜集整理起来。必修四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等比较适合学生拓展文言文知识。课文里面有很多的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课堂学习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因为课文比较简短,也适合学生课堂诵读。边读边概括,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习惯。课后跟进练习要精挑细选,确保和课堂重点的吻合,弥补学生知识积累贫瘠的现象。

培养学生字字落实的翻译精神。学生因为深受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意译习惯的影响,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不够严谨,总是任意的调换文言文中的词组位置,随意漏译句子中的重点词,也不重视特殊句式的固定翻译,导致失分现象严重,所以一定要利用文言文教学,培养他们严谨翻译的习惯。

最后,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可以给学生选择一些文言文趣味小短文,不一定要做练习,可以是趣味性的阅读,可以每天读一则文言文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教学提供一定的素材,一举多得。

第四部分 整本书阅读

按《课标》要求,本学期高一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范围是“学术著作”,我市统一安排阅读叶嘉莹先生的《小词大雅》一书。在本次阶段性调研测试中对学生的阅读状况作了考查。考查的思路是要求学生对《小词大雅》作整体的了解,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

原题:《小词大雅》由叶嘉莹先生九篇词学讲稿整理汇编而成,意在揭示“小词”中的“  ▲  ”与“  ▲  ”。词之“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  ▲  ,源自最初配乐演唱、和调佐声的歌辞属性;二为  ▲  ,因其丽而不经、靡而非典的“艳科”本色。故而叶先生亦引述清代张惠言之语,以“微言”称之。

总分4分,均分约1.2,前面两空有不少同学写成“美女”与“爱情”概念不清,还有学生将“境界”写成“意境”,后面两空顺序错误则不给分。答的好的学生能拿满分,全市大概有30位。

教学建议:本次考试对《小词大雅》中的“小词”进行了整体概念的考查,应该说不难也没有考偏,而学生得分率如此低,究其原因应该是没有对这本书的阅读进行重视,下一阶段的学习可将《小词大雅》的阅读带进课堂,教师可自行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建议每周看一个章节。

第五部分 作文

一、试题评价:

(一)题目解读:

题意核心句为“台上台下都要精彩”。台上精彩指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作为某种社会角色应该做得出色、出彩,相对成功。台下精彩指回归自我生活,活出美好。既可遵照自我内心生活,活出真我;亦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学识,或能力,活出个人的独特风采等等。

(二)评价

1.导向明确: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2.内容适当:可写学生目前经历的事,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皆有话可讲。

二、学生答题典型错误及原因

1.审题不清,剥离语境,只看到树木就认为是森林。从材料中直接提取关键词“精彩”,然后就泛泛而谈如何活的精彩,殊不知,其“精彩”是在前一句角色定位之下的精彩。缺斤少两的解读,让主旨若即若离。

2.语言无味,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写作很随意,没有内涵,更没有深度。

3.结构混乱,没有逻辑,往往都是写作之前不作通盘考虑,没有列好提纲的意识,全凭自己散乱的思维,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三、下阶段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锐觉察与深切感受。

可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借助多媒体参与,来丰富学生的创造之源。写作的本质就是发现,发现周围世界的美好,发现内心真实的自我。

2.加强审题训练,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的提高。

读题是考场作文的第一能力,每一个作文题,既有规定性(它就是试卷上的一道题目),又有开放性,必须依题写作,考场作文中,前提是“写对”,在此基础上“写好”。

3.重视教给学生作文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的“一例到底式”、“由头式”、“正反对比式”、“引议联结式”等等。比如,以名言开头入题;再联系不良文化环境,并分析其原因;继而提出解决方法(一)、(二);最后形象收尾。

记叙文写作避免单调、没有波折,可采用“嵌套结构”,一个故事中穿插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带出另一个人物的特殊的叙事结构。两件事情,时间上古今组合、空间上前后内外搭配、思维上虚实结合。像这样稍复杂的记叙文需在老师指导下教学生写作。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50 今日访问量:30939 本月访问量:810224 总访问量: 57366398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