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

时间:2018/10/9 16:15:39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685 次

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

溧阳市上兴中心小学  万菁

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在一个秋光明媚的午后与各位同仁一起交流学习。我今天所讲的主题是——助学课堂,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助学课堂?

语文“助学课堂”既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理念,又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方法。作为理念,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具有不可替代性,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与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语文“助学课堂”从根本上说,就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具体来说,就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给予点拨,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就是在学生生成的知识点、感悟点等不够全面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追问、补充、启发等方式,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就是在学生生成偏离方向的时候,教师通过组织讨论、引发争论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到符合学习要求的轨道上来;就是在学生学习中能力不足或感悟不深的时候,教师通过精讲点拨等方式,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在语文“助学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的学习留下足够的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每一朵花绽放。

作为方式,语文“助学课堂”提出“三助”:一是助“能力形成”。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助“能力形成”体现了“学语文重能力”的课程观。二是助“言意转换”。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在“言”与“意”之间实现转换,从而让学生在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上得到提升,助“言意转换”体现了“言意共生”的语文观。三是助“方法迁移”。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助“方法迁移”体现了“学生主学、教师助学”的教学观。在上述“三助”中,师生之间又形成三个层面的“助学”关系,即“自助”“互助”与“师助”。 

一、 助“能力形成”

语文“助学课堂”,提倡“以素养为中心”的课程观。“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语文能力”。以“阅读能力”为例,在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四种“阅读能力”:一是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取信息包括提取单一信息、多个信息、显性信息、隐性信息等。学生要学会将提取的多个信息进行整理,与所提的问题建立联系。教师根据所提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把握他们在提取信息能力上的表现,并通过反馈评价对学生进行指导。二是形成解释的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关注提取的信息,而且要把前后文的信息联系起来,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根据文本的内容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情感、观点、态度等做出合理解释。教师针对学生的表达情况,通过点拨追问,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形成解释”的能力。三是整体感知的能力。在阅读中,学生要能够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及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感知”的能力。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相关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建立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对文本的学习进行拓展延伸。

这四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围绕“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充满着生机、充满着爱、充满着自由的园子”这个问题,学生去默读课文,提取相关信息,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篇章结构与文章主旨进行深层阅读与思考。

二、 助“言意转换”

语文教学的本质离不开“言”与“意”。“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途径,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语文学习中,既要能进入作品的世界,深刻体悟内容的“意”,又要能鉴赏作家创作的语言及其语言的无限创意,收获文本“例子”中传神的“言”与深刻的“意”,在语文学习中发现“言”的密码,获得“意”的快感。助“言意转换”,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在“言”与“意”之间实现转换,提高学生“言语理解”与“言语表达”的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言”到“意”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帮助体现在对话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给学生足够的与文本对话的时间,指导学生默读批注,潜心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时,老师耐心听学生的表达,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触发点与思路,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引导与点拨,不断向文本的深处漫溯。

从“意”到“言”的转换。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倾吐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低年级让学生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体会。中、高年级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倾吐表达的情境,让学生抒写自己的独特感悟。老师的帮助不仅体现在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倾听学生的表达运用语言是否规范、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情感表达是否自然得体。 

 只有“言意转换”的课堂,学生的语言学习才能有生命的活力,只有“言意共生”的课堂,学生的情操熏陶才能有栖息的土壤。如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心里有两条思路:一条是凭借语言探寻“意”的领悟,通过对园子里动物、植物的描写,以及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劳作的叙述,让学生获得“生机”“爱”“自由”这些“意”层面的感悟;另一条是在获得“意”层面感悟的同时,探寻“言”的生动与传神,如在感悟“自由”的教学板块中,让学生体会“……就像……似的”“愿意……就……”(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两个句式表达的效果,体会萧红作品的语言风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言”与“意”之间自由穿梭与体验。

三、 助“方法迁移”

  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从“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习方法”转变。助“方法迁移”中要突出三助:一是“自助”,倡导先学后教,通过“助学单”的引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二是“互助”,设置合宜的任务驱动情景,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得以互配实施;三是“师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合理用力,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并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在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上下功夫。

以教学《船长》一课为例。首先,教师为学生设计一张“助学单”,从朗读课文、生字新词、梳理内容、提出疑问等角度进行设计。学生课前凭借“助学单”进行自主预习、自助体验,逐步掌握自学方法并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其次,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预习的成果,对学生展示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点拨,梳理学生的问题,为深入品读课文提炼主话题。学生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在班级进行交流,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互助学习的氛围,通过学生的相互补充不断充实自学成果,教师仅仅就重点内容进行点拨,如字音中的“薄雾”的“薄”,词语中的“调遣”“井然有序”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并产生教学主话题:“船长下达了那几条命令,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再次,教师组织学习围绕话题进行细读课文,让学生根据话题获取信息,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形成自己的解释,在学生交流展示中,不断生成新的话题,升华学生的感悟:面对生死的考验,我们看到了惊慌、焦急,在哈尔威身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忠于职守、舍己救人,更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一份责任。最后再由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这本书。

俗话说:“受人鱼不如授人以鱼”,只有改变传统课堂的“输血式”教学,实施助学型课堂的“造血式”教学,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构建面向新时代的教与学的关系,赋予语文教学以蓬勃生长的力量。作为一名投身语文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我深深地认识的:助学型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充分了解学生,努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助学在我看来,其实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给唐僧牵马,扶上马送一程,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独立地、勇敢地在求学之路上跋山涉水、策马驰骋。

感谢大家的耐心的聆听,如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24 今日访问量:42999 本月访问量:1092861 总访问量: 54955353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