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几个来回,教出词语新境界

时间:2018/10/9 15:47:19 来源:杨春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876 次

几个来回,教出词语新境界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李科

目前很多语文课堂中的词语教学几乎“千课一律”——“认读、理解、巩固”老三步,“音、形、义”老三样,使得词语教学机械乏味。为扭转这种现象,迫切需要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经历“模糊——清晰——模糊”的过程,真正触摸、感受词语,充分掂量词语的味道、色彩、质地、芳香,最终在丰富自己语言的同时能够灵活的加以运用。

一、在辨析中走几个来回

“阅读方法不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引领学生辨析中走几个来回,能达到理解具体、真实、牢固的效果,并能转化为内在的语文积淀,进入潜意识之中。

例如,《白杨》(人教版第十册第3课)第八自然段“分辩”一词的教学。在学生分角色朗读了哥哥和妹妹的对话后,老师质疑:“这段对话,书上用了分辩这个词来形容,大家有怀疑这个词用错了吗?”很多学生开始认为应该写成“分辨”,老师顺势将“分辨、分辩”同时显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先说一说到底有没有弄错,然后出示选择填空:1.多年的经验,让他一下子就能(     )出哪件玉器是假的。2.见老师怀疑到自己身上,小明连忙(     )说:“这件事绝对不是我干的。”完成后再让学生区分这两个词语,继而得出结论:分辩——为消除所受的指责而进行解释、说明,相当于辩解;分辨——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相当于辨别。最后老师再出一题:经过刚才的训练,我们终于能(      )出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至此,词语教学结束。

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质疑,产生对“分辨——分辨”的区别愿望,并进行初步辨析,这为第一个来回。然后通过两个填空题,引领学生在语境中辨析,在讨论中得到两个词语的本质区别,这为第二个来回。最后老师再出一题进行总结巩固,这为第三个来回。如此三个来回,引领学生在辨析中对词语的理解逐步深入、透彻、全面。

二、在品读中走几个来回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的教学不能简单地从音、形、义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应该把词语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进行多个来回的品读与感悟,反复揣摩体会其意义,这样,学生才能品悟出词语内在的意蕴,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词语。

例如,《广玉兰》(苏教版第十二册第18课)第三自然段“数世同堂”一词的教学。学生读完句子“远远望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后,老师让学生思考“数世同堂”的意思,在学生初步说出理解的基础上追问:“文中有一句话就是对它最好的解释,谁找到了?”接着出示:“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进而围绕这个句子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凋谢的”这样四种形态的相关语句进行品读。品读结束后出示填空:“如果说含羞待放的花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娃娃);那刚刚绽放的花是(        );盛开着的花是(        );凋谢的花是(        )。”引导学生说话(课堂中学生的说话如下:刚刚绽放的花是亭亭玉立的小姑娘、朝气蓬勃的小男孩;盛开着的花是高大威武的父亲、端庄美丽的妈妈;凋谢的花是两鬓斑白的爷爷、慈眉善目的奶奶),在表扬学生的说话后再次引导品读:“这就是——数世同堂。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一棵美丽的树,更是一棵充满生命力的树。美文需要美读,老师配上音乐,谁愿意来读一读?”(配乐品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从学生初步理解“数世同堂”开始,引领学生找出表示这个意思的句子,潜入文本进行多次品读,最后以说话训练再次对“数世同堂”进行深入、透彻理解后,再一次品读语句。如此几个来回,学生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而是一幅生动形象的画——一棵美丽、充满生命力的树。在品读中,语言的魅力泼泼洒洒地散发着,在这样的教学境界里,词语的魅力就这样牢牢地在学生心里生根了。

三、在想象中走几个来回

有些词语经过解释,意义不成问题了,但词语本身所包孕的形象也丧失了,因此这些词语不能仅仅理解了事,要引导学生去通过联想、想象去体味词语的形象性,以使语言鲜明生动,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词语的能力。

例如,王崧舟在《二泉映月》(苏教版第九册第10课)第四自然段“坎坷”一词的教学片段。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老师要求:“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学生迅速找到“坎坷”一词,接着老师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让自己走进70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最真切的一个坎坷的场面写下来。反馈中学生写道:“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

以上教学片段中,老师对“坎坷”一词的教学没有锁定在字面意思的静态教学上,也没有让学生统一认识到阿炳身世凄苦的单纯理解上,而是拉开了时空的距离,由词想景,由景生情,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走了几个来回,实现了词语理解,使本来相对静止的、凝固的“坎坷”一词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词语在想象中不断丰满壮大,富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形态。

“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引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教出词语新境界。这样,就一定能让丰富的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扎根,使学生成为词语的“富翁”。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41374 本月访问量:1295433 总访问量: 56398270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