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外语>教材分析>阅览文章

语篇核心能力及教学建议

时间:2018/9/30 14:46:33 来源:狄建忠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2157 次

语篇核心能力及教学建议

省溧中---史文静

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

放假前接到狄校长的任务,要求我根据高一高二期末考试的试卷,尤其是高一是常州大市的统一考试中的新题型—语篇能力考查,认真做一个试卷分析,下面我主要和大家探讨一下语篇解读的有效策略。到了高三,我们评讲阅读理解的密度会更密集,那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阅读语篇的解读呢?

一、    文本解读理论

这是教育部和新课标要求的相关的文本解读理论:

引用一:语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有关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的结构特点,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充分利用语篇知识更加有效地获取或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达到运用语言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教育部,2016)

引用二:(新课程标准内容,2016)

1. 记叙文文体语篇(个人故事、传记、短篇小说、童话、剧本)的主要写作目的,如:再现经验、传递信息、说明事实、想象创作,以及这类语篇的主要语篇结构特征,如:各种语篇的必要组成部分和可选组成部分、各部分的顺序;

2.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文体语篇的基本格式语言特征

3. 新闻报道的常见语篇结构标题特征语言特点

4. 非文学语篇的主要语言特征,如:正式与非正式语言;

5. 语篇中的显性衔接和连贯手段,如:通过使用代词、连接词、省略句、替代等手段来实现的指代、连接、省略、替代等衔接关系;

6. 段首句、主题句、过渡句的位置行文特征

7. 语境在语篇理解和语篇产出过程中的作用;语境与语篇结构语篇内容的关系,如,通过语境预测语篇内容,通过语篇的内容推测语篇发生的语境。

上面的官方文件不仅仅告诉我们语篇结构知识是教学重点,而且还具体解释了所谓的语篇结构知识的主要内容,通俗易懂。概括起来就是:

1.不同文体,即:应用文体(现在语文课标上说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大概海报类的就是非连续性,其它应用文就是连续性)、文学语篇(小说、故事等)、非文学语篇(说明文、议论文)、新闻文体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

总结:文体的特征、结构是我们教学中必须重视的一块。它是我们进行文本解读的核心中核心。

2. 解读的过程中,一定要首先关注语篇中的这些点:衔接词(but, also, so, because…)、段首句、段末句、过渡句。值得注意的,衔接词并非都是那么明显的词,还有是隐性的。

如果你关注了这四块,你会惊奇发现:所谓文本解读就是通过捕捉它们来剖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分析各种观点。

二、文本解读理论的实战性视角

小节1:文体特征和结构概览

先说文学类,这个方面浙江的老师最深有体会了,因为浙江作文就考这个,并且阅读D篇也是,且看他们给的图:

图1:

                                             

2

 

文学类的一定是要关注:故事的背景、故事的开始、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明线基本是事情的发展线,暗线基本是人物的情感发展线。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文学文章解读远非这样简单,而是太复杂了。就说情感的表达,有非常多的手段。譬如,通过人物属性对比法(动作对比、外表对比、神态对比、语气对比……),景色对比,时间推进等。我建议读者读读汉语文学作品解读,就当代小说、散文、故事而言,汉语和英语行文思路是一致的。

然后说非文学类(说明文,议论文)的结构特点,这方面我也看过一些文章,摘录如下:

一、概括——具体类、观点对比类文章的特点

结构大多为:先引出中心内容,再对中心内容加以说明。

具体如下:

1.引出中心内容:(1A but B:如果文中第一段出现这种结构,只关注后面的B部分,因为B部分才是文章的中心。类似的结构包括:In factActually等。(2)用熟悉的事物做类比:A is like BA is as adj as B。一般而言,英语里面后出现的往往是重点,但这类结构是特例,重点在A部分。类似的还有:A means BA contributes to B(还是表示因果关系)

2.说明中心内容:(1)举例。这种形式最常见,标志性词组:for examplefor instancesuch as。很多人称之为例证。(2)讲原理。(3)讲好处。(4)讲问题。(5)讲应用。(6)分类说明:中心的两个侧面。主旨句也可能是复数概念,文章围绕主旨展开,说明主旨的各个方面。(7)强对比说明。(8)实验研究。

二、主题——原因类和问题——解决类

1. 主题——原因类:作者一开始先描述一个现象,然后对现象进行解释。这类文章的主题是文中最重要的解释或作者所强调的解释,阅读时要注意作者给出的原因,所以被称为原因——结果(Cause & Effect)型。

2. 问题——解决类:作者在一开始或一段末以问句提出一个问题(相当于一个现象),然后给出该问题的答案(相当于解释)。针对文中问题给出的主要答案就是这种文章的中心,但有时候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此时问题就是中心。

总结一下,即:概括——具体类、观点对比类、主题——原因类和问题——解决类

但是实际的文章不是这样泾渭分明的分类,很多都是不同类型的混合,这就是难处所在。所以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分析语篇时,要把一篇文章作为例子,然后再配上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操练,要告诉学生:你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建立自己的语篇结构感知敏感度。

小节2:文本主题的主线意识和词义意识

我们都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文章都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分“明暗”两种线索。暗线一般都是作者的观点,明线一般都是事实(这是个人阅读感受,没有定论)。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明线推测暗线,换句话说,通过事实推理观点。这个观点会可能分为多角色的。主线的提取最好的方式就是每个段落关键词的提取,这就需要有词义意识了。这个关键词起到概括作用。然后串联关键词,基本就形成了意义线索了。

具体说明如下:

1、主线意识

定义:主线是指文章发展的线索,分“明暗”两种线索。

特点:好文章有一条生命索,但明线易找、暗线难寻。

规律:“写文章一定要有一条主线。……线不能多,连两条都不能有,只能一条。”

活动:阅读教学主线意识包括三种活动。

(1)勘探主线,调查和找寻线索,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文本内部的逻辑结构,形成主线的雏形。

(2)提取主线,文本意义化步骤,用词义概括方法提取文本语义、形成意义线索。

(3)活用主线,读后表达化步骤,提取主线之后的言语生成。

2、词义意识

定义:词义意识即词义概括意识,词义概括必须动用“概括”的认知思维技能。概括的重要性:……

特点:词义概括是言语的思维活动、思维的言语活动。

关系:词义概括形成一个特殊的上位概念,意味着存在一系列下位概念;这种上位和下位概念共同构成一个概括关系的知识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概括关系”。

作用:深读中词义概括,即透过文本表面的段落结构和字面意思,利用概括梳理文本内部结构、理解深层含意。

机理:概括是人的心理逻辑变量在起作用的,心理逻辑变量能使概括对象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序列,阅读需要读者利用概括的逻辑变量,从文中提炼上下位概念。

是不是有点抽象了,看一个已经提取好关键词的例子吧:

这是一篇介绍城市的说明文,是这样处理的:

用关键词概括各个段落,分两步:每一步先用一个英文核心词概括其大意,回答what的问题;每一段再用一个形容词修辞核心词,回答how的问题。

首先,每段先用一个核心词概括what,

What:city—life—development—changes—sights

其次,每段再用一个形容词概括how,

How:global city—enjoyable life—witnessing development—rapid changes—attractive sights

词义概括把601个词的一篇课文浓缩为10个英文词,建构概括关系的上位词。

根据global city, enjoyable life, witnessing development, rapid changes, attractive sights关键词词义拓展what/how信息,把每个词义转换为内容充实的句式;模仿课文结构,关注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

最后说明的,主线意识和前面说的文本特征结构是一致的,对任何一个的充分的理解都有助于另外一个的把握。

小节3:文体解读的段内逻辑简述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题材和体裁的文本,都是作者用语言来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表现形式。为了实现一定的表达目的,作者会遵循一定的标准来选择材料,运用一定的技巧来组织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发展段落,形成篇章。(梁美珍等,2013)

了解句子的逻辑-语义关系是从微观的角度解读每个句子之间的关系(Clause relation)

语篇中常见的一种宏观结构组织,是语篇中一个或一组小句与另一个或一组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这种语义关系可细分为三种小句关系:Winter(1997)& Hoey(1983)

?  problem-solution

?  hypothetical-real

?  general–particular

看起来和语篇结构差不多,其实段落就是小语篇(不光段落,有时一个单词都是语篇的可能),包括单方向的依靠关系, 如因果、让步、条件、假设、递进等关系, 也包括双方向的依靠关系, 或叫相互关系, 如主次关系, 并连关系。这样的小句之间都蕴含着前后相依赖的因素, 一个或多个小句所表达的内容是以另一个或多个小句所表达的内容为前提。

举例:

(依靠关系)The scientists say that being able to measure the students interest level will enable educators to adjust the materials in real time and re-engage the student. Witchel also believes that the technology can provide the filmmakers with honest audience opinions and in the future also be used in developing more understanding companion robots.

一般的、概括性的或抽象性的内容--具体的例证或细节)It is expected that the technology might be applied to many fields such as education, film-making and making better companion robots.

(双向依靠——并列关系)Although it’s hard to tell the father of this amazing technology, history suggests that it could have been the fruit of not one but five key people. First, Morton Heilig introduced users to 3D films. Then, there’s Jaron Lanier, the first person to use the term“Virtual Reality”. Douglas Engelbart invented the computer mouse. IvanSutherland is the inventor of the first HMD and Myron Krueger, the audio wiz.

(扩展关系)According to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euron, memory champions aren’t all that different to us. People with an average memory can greatly improve their memory ability by using what’s known as the “mind palace” method.

其它综合:

However, like any technology, virtual reality has its negative effects. For example(一般-具体关系), some people become addicted to virtual reality games, which does great harm to their real world life. Apart from this(依靠关系), concerns have also been raised about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caused by desensitization. This means(扩展关系)that people are no longer influenced by their violent behaviour in the games and therefore don’t feel bad if they “kill” others.

我个人认为,了解这些最大的用途就是清晰文章的脉络,尤其是过渡关系。2018年江苏阅读B篇的段落为例

Time is money, but that principle means different thing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restaurants. (第一句:说明观点,要注意句子的中心落在but后面的陈述,提取关键词:means differentUnlike fast-food places, fine dining shops prefer customers to stay longer and spend. (第二句:一个unlike的标志词说明了接下来就是对比了)One way to encourage customers to stay and order that extra round: put on some Mozart(莫扎特). When classical, rather than pop, music was playing, diners spent more. Fast music hurried diners out.(此三句是举例one way非常重要的信息点,说明了这个例子就是说明途径之一:classic music。而且例子里也是用到了对比方式,注意标志词rather than Particular scents also have an effect: diners who got the scent of lavender(薰衣草)stayed longer and spent more than those who smelled lemon, or no scent.(末句的also标志词说明了这也是个例子,说明了途径之二)

我们通过解读就发现它的模式:主题--》对比(对主题进行进一步解释)--》举例一 --》举例二

我们的设问基本就是:

对主题句的设问:What does "the different things" refer to?

对例子的设问:How do the fine dining shops make customers stay longer?

事实上,命题人也这样设问的。

这样阅读,才是最有效的。

小节4:文本解读中的常用简化手段:话题——功能——修辞

这个部分在葛炳芳主持的书里有更详细的研究,建议一定去读读。简述如下:

1、以话题为中心组织语言具有特定的语境要素,能满足特定的交际需要,容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因而便于学生做到“整进整出”,留下深刻印象

2、不同语篇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功能的发挥都要求有相应的语言形式与之配合。

3、领悟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树立有效交际的意识。

这么说吧,这个划分就是将前三个小结整合起来了。话题为中心组织语言会强调意义为先的原则,这个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教材单元都是按照话题划分的,目的就是让教师根据话题来开展教学。要说功能,基本就是前面说的在了解文体特征、结构基础上进行解读。

下面举个例子,以一篇记叙文为例:

功能 (感知整理叙事文体特有的语言:时空、事件演进、心理)

What are the time and plac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With the time going by, how did the events evolve? Together with the events, how did Steven and Brad think?

这样的功能解读,就突出了语言表达法而不是语言点。

time

events

state of mind

First… in kindergarten

From the moment that…

had his starring role, playing…

heard applause and took his bow

knew he wanted to…

In his mind, …

imagined himself …

By sixth grade

was used to starring …

played Romeo…

liked…


When he got older

Meanwhile

When he saw that…opening cast call

read the “trade”…

begged…; was forced to ask…

dreamed of…

couldn’t believe…

arrived early at the theater where…

picked up …; studied…; mouthed...

figured …could pass

(when) Steven asked Brad to …

Then

Next

You have to listen to mine, too.

Steven read

Brad’s turn to read

couldn’t believe

修辞 (感知整理文本中的修辞)

“Deal,” Steven answered. Then he read, and, as usual, he was good. Next, it was Brad’s turn. Steven couldn’t believe what he was seeing and hearing. Why hadn’t Brad ever tried out for a play? Where had he gotten all this talent all of a sudden? He asked his brother, “Why haven’t you tried before?”

结论:Strong feeling is effectively expressed here through three (rhetorical) questions.

总结

1、需要知道阅读理解的不同层次: read the line / read between the line / read beyond the line

2、研读文本的关键:

按照意义为引领课文整个主线

在意义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思维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文本结构的特征。

三、以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常州市统考)的语篇能力考查阅读为例

Step 1: 根据文章进行段落填空:

(注:这是课堂上我通常的设计,我基本不去分析题目答案,而是以带学生进行语篇快速解读为主,解读过程中会提及为什么这样设题,最后进行语篇模式提取。最后一步并非每篇都可以这样,并且最后是否进行写作输出也是要根据阅读文章来决定的)

关键词

意义

结构

1



现象

2



例1

3



例2

4



现象

5



 论述

Step 2:具体分析:

Para 1: 本段为主题段,关键词:the main object of their life is not money; it is something better than money。即:受到良好教育的、智商高的并且勇敢地人的主要目标不是钱,而是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在本段中,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引出文章的主题。

文本解读感悟:如果首段为主题段,并且是关于某种社会现象,下面应该是具体论证,属于主题(现象)——原因(解决)类的。

Para 2-3: 这两段承接上文,通过举例来进一步解释这种现象,关键词:for instance。这两段都是用对比转折的手法来论述第一段的中心。关键词是第2段的still,和第3段的yet.最后在第3段的最后点题:With all other brave and rightly trained men; their work is first, their fee second.

文本解读感悟:这两段是通过举例来说明第1段的主题句,并且在文章的最后点题:对于勇敢的人来说,工作第一,报酬第二。问题的设计一般都在语篇结构主线上,本段谈到主题,自然要设计一个主旨大意的问题,这就是后面的第一题。

Para 4: 本段用but来转折,从反面来论述胆怯的或者愚蠢的人才会认为报酬第一,工作第二。

文本解读感悟:在段首句如果出现but,基本都是观点的提出,而且读者要知道but前面的内容也很有内涵。如果你不大肯定上一段到底讲什么,那么这个but前的总结就是帮你澄清。文本解读实际上就是心要细,跟断案一样,不放过蛛丝马迹。这是我切身体会。

Para5:本段是继续承接上一段:论述了work first or fee first的区别以及你该怎么做。

文本解读感悟:本段是第4段的顺承,所以在这段中设置了指代题,要求学生了解It指代的是什么。根据第4段的最后一句话,可知it是指代work first or fee first

四、文本解读的7种关系

我在长期的命题和阅读语篇解读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语篇解读的一些关键词。我认为,只要在语篇中把握好这七种关系,就能很快get the gist。语篇解读是一项其乐无穷的活动,我个人觉得,所谓解读文章,不如说解读作者的心理活动或者思维过程。

七种关系如下:

1. Cause & Effect (因果)

2. Definition & Explanation (定义和解释)

3. Contrast & Comparison (对比和比较)

4. Facts & Evaluation (事实和评价)

5. Solutions & Functions (途径和功能)

6. General & Specific (一般和具体)

注: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先说主题,然后具体解释,这种解释可以分为几个方面(aspects),也可以是对主题的解释(paraphrase)等。

7. Example & Experiment (例子和实验)

注:但凡涉及到例子和/或实验,基本都会伴随结果或评价,这个读者需要注意的。

这七种关系或明或暗,结果都会通过一种手段使出去,那就是:连贯和衔接,这里面也有一些标志词。但凡它们的出现,说明作者要使用七种武器了。标志词有:指代(it, they),递进(also, besides),举例(for example), 对比(now, but, however),某些副词(fortunately,sadly)等等。

无论如何,我们在阅读讲解的时候,都反复强调:所读即所考。即:你读的每一个句子留下的思考点都应是命题人设问点,或者至少是干扰点。所以,这里我介绍一个方法:学会阅读的过程中对作者提问,即PQA法:process - question the author。我以2018年江苏阅读C篇第二段为例:

(2018年江苏阅读C篇第二段)

1For example, take the Quick Cut Greens Harvester, a tool developed just a couple of years ago by a young farmer, Jonathan Dysinger, in Tennessee, with a small loan from a local Slow Money group.2It enables small-scale farmers to harvest 175 pounds of green vegetables per hour—a huge improvement over harvesting just a few dozen pounds by hand—suddenly making it possible for the little guys to compete with large farms of California.3Before the tool came out, small farmers couldn't touch the price per pound offered by California farms.4But now,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 better price point and a generally fresher product, they can stay in business.

解读如下:此段只有4句。

第一句:主题句。本句的for example说明了是举例子,举例都是为了论证一个论点。可以像命题人那样提问: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example? 而干扰项通常会把例子中的某个部分拿过来冒充论点。

这里句子本身信息量很大的,注意提取关键词:a small loan读句子一定要善于找到key words,否则就白读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大忌。

第二句:说明functions,即:第一句产生什么作用或结果。标志词:it。指代词是阅读的重点,一定要厘清它们的指代对象。你可以提问:How does the loan help the farmers? 

第三句和第四句:这两句是一个组合,靠标志词before,but now来衔接。这就是comparison。比较都是为了突出一方,一般都是but后面的。命题人可能会设计: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the time before the tools? 干扰项可能是说为了突出过去农民的艰难。

读完后,你还可以提问:what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loan?

我们要注意这些词:enable, suddenly making..., can stay in...

读者需要注意:判断作者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每一篇文章总或多或少流露出一定的观点。

通常,我让学生解读完后来验证自己的判断,先看问题。我们学生经常是只看选项。这是不好的习惯。我们要仔细研究设问题干,思考:命题人为什么这样设问?科学的题干都是针对语篇核心来设问的,尤其是高考命题。如果我连设问句对应的要点都没有读到,你要好好反思了:我为什么没有get the gist?

下面第二题题干: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illustrate with the example in paragraph 2?

同学,你可以为自己小小庆祝一下,这不就是开始我们一看到for example的提问吗?

再看干扰项,选项A迷惑性很大,但它直接用例子里的部分来冒充论点,我们需要看上一段的论点,除非它也强调loan,否则绝不要选它。而D项是对的,因为gain some advantages over和前面论点里的get the best of是同义的。

A. Loans to small local farmers are necessary.       

B. Technology is vital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 Competition between small and big farms is fierce  

D. Small farmers may gain some advantages over big ones.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36116 本月访问量:1243153 总访问量: 56345990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