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阅览文章

2018.8高二语文暑期培训.docx

时间:2018/9/30 14:29:17 来源:朱克华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219 次

学习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课标2017年版)

*《必修五》教学目标与教学建议

*具体要求

1.课程类别: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基本理念:

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育人功能

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改革

加强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

3.核心素养:

①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共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③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④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4.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几个方面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点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5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研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6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7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8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平阿基不同时代、不同品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9美的表达与创造。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

10)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11理解多样文化。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关注并积极参与当代文化传播与交流,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5.课程结构(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必修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比重按学分计,安排如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及学分

必修(8学分)

选择性必修(6学分)

选修(任选)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学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选择性必修和选修阶段不设学分,穿插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

当代文化参与(0.5学分)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学分)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学分)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学分)

文学阅读与写作(2.5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学分)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学分)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学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学分)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学分)

跨文化专题研讨(2学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学分)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学分)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学分)

高中课标把语文课程结构分为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大类,其中必修里面有7个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1),当代文化参与(0.5),跨媒介阅读与交流(0.5),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文学阅读与写作(2.5),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5)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而在选择性必修里除了同时包括必修里的前3个任务群(不设学分)以外,还有其它6个学习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2),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0.5),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0.5),外国作家作品研习(1),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1);最后是选修,同样包括必修的前3个任务群,此外还有与选择性必修相对应的6个任务群:汉字汉语专题研讨(2),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2),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2),跨文化专题研讨(2)和学术论著专题研讨(2)。从中发现选择性必修大多数“研习”,而选修则是“研讨”,一字之差,足以见出不同类别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能力要求的不同。必修课程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文化的认识理解,文学的鉴赏感悟,思维的训练表达等至关重要的方面,选择性必修是在必修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能力的拓宽,选修则是在选择性必修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能力的进一步深究。层次鲜明,利于因材施教。

江苏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五)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内容目标

1.感悟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使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丰富多样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

3.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境界。

5.能够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方法和语言特点。

6.了解文学作品抒情言志手法的多样性。

7.了解托物言志与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8.能理解哲理散文的哲思情怀和艺术特色。

9.要运用多样的议论分析手法,使议论辩证深入,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写出立意的思想高度。

10.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顺序、方法,写作实用类文章中的说明文。

二、学习要求

1.能独立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准确把握文本的主要信息。例如,对教科书中《〈物种起源〉绪论》的教学,可抓住关键语句,在理清作品脉络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为什么要提前发表《物种起源》和《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这两个关键问题,把握住主要信息。

2.通过诵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教科书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它主要靠台词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从而揭示出主题,因而可以进行表演性诵读;《陈情表》是一篇读之动人肺腑令人潸然泪下的文章,作者对祖母的孝心和深情,对皇帝恩宠的感激,其措词的谨慎应通过诵读加深体会。

3.在阅读中,能够通过人生的生死苦乐顺逆等问题,引发对人生的严肃认真的思考。例如:教科书中《记念刘和珍君》塑造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爱国形象,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死选择的态度,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要认识刘和珍等青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当代青年学生的深刻启示,激发肩负起历史使命,报效祖国的情怀。

4.思考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提升人生境界。如可以通过理解均衡教科书中帕斯卡尔和罗素作品的思想、道德、理性等人生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了解伟大的思想家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看法,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5.能在整理总结有关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和品味不同表达内容的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如和一般说明文的平实的语言风格不同,教科书中《南州六月荔枝丹》文艺性十分突出,语言生动,特别是引用了大量的古代诗句,不仅有助于了解荔枝的特点,而且营造了优美的意境,使原本可能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使语言具有独特的韵味。

6.拓展对于实用类文体中说明文文体知识的认识,了解当代说明文在文体和风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如可以通过教科书中的《斑纹》类的文章,了解当代说明文在文体和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上所呈现的一些新的特点。

7.能够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特点,学会通过意象的解读和鉴赏,体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理解诗歌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

8.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能在前几个模块学习时所做的整理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言相关知识体系的整理工作,补充典型词句,使相关知识系统化,并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同时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例如,可以在以前整理内容的基础上,整理、积累《兰亭集序》中的实词和虚词句式和活用用法,将之归纳进相关知识体系之中。能理解其中内涵丰富的句子的含义,背诵、默写其中的名句。

9.能写作说明文,能对说明对象有全面、透彻的了解,熟悉与它相关的知识背景;能确定说明的顺序,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又形象生动。

10.尝试将理性的思考与真挚的感情相结合写作杂感或较复杂的说理文。要能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精心提炼,形成表达中心,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或运用丰富的材料,加以阐发。能做到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能有一点思辨色彩,把自己的感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三、教学建议

1.说明文(科普类)文本的研习,要让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梳理。如说明对象有对于事物说明和对于事理说明,有对于单个对象的说明和对于一类对象的说明;语言风格有平实的典范的,也有文艺性强的;风格上既有传统的说明文,也有现代风格的、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特点的说明文。可以通过教科书的“科学之光”专题中的相关文本,让学生以比较的方式全面了说明文。如可以通过比较《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了解经典的文艺性说明文和兼具散文随笔和科学小品的特点的现代说明文的不同的风格特点。还也可以比较两文说明对象的不同:以单个的事物、事理与现象作为说明对象的,和以一驭多,对于一类对象的说明的。在教学时还应注意说明文的实用性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开拓相关课外知识。

2.诗歌、散文和戏剧作品的研习,应在把握作品的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个性,选择教学素材,组织教学单元,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激活文中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应强调对语言表达的关键处、细微处的品评、咀嚼和揣摩,真正教出语文味,提高对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和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教科书“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友情,理解爱情。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白描、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在散文中的作用;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戏剧中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表现手段的特点和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诗歌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等多样的感情表达的手段,以让学生学会用多样的手法抒发健康的感情。

3.对于问题的探讨,要自然渗透融合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从文本中自然生发出来。既要通过问题学文章,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找到思想与表达融为一体的切入口,安排教学步骤,向预设的核心问题逼近;还要通过文章解答问题,把握作者的观点思想,作为思考的素材、回答的理由,让文本学习通过问题探讨生成丰富的意义,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可以通过教科书“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探讨司马迁和屈原的人生选择。可以探讨为什么司马迁“隐忍苟活”,而屈原“毅然赴死”;还可以结合东西方生死价值观来探讨。也可以通过教科书的“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专题,引导学生探讨,生发出学生对于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总之,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研习产生的疑问,由疑问而开始探讨问题。要注重拓展探讨的空间,使“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人人有话可说,以实现探讨的教学目的。

4.无论是文本研习,还是问题探讨,教学时要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转变角色,不能做学生的主宰,要引导学生自己体会。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要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要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大大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升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评点法对文本作出自己的解读。

5.教学时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相关语文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可以给学生限定阅读时间,并根据文本设置一些典型问题要求学生作答。

6.教学中应注重朗读和背诵。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要给学生多一些诵读的时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在学生诵读过程中,注意引导点拨示范,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对一些重点篇目,适于诵读应该诵读的篇目,要舍得花时间,舍得下功夫。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诵读延伸到课外,并加强督查和检测。要注重学生的名句名篇背诵,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7.学习文言文,要强调积累。多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尤其是实词。在积累实词时,要指导学生重视语言环境,“归词于句”,就是在阅读中要注意的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指导学生摘记特殊的实词,如古今异义词。要扩大文言文的阅读量,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自主阅读浅易文言文,而不仅仅依赖老师课堂讲解。此外,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并学会利用工具书和合作学习来解疑。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学文化常识,并能灵活运用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8.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说明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语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避免夸张华丽的辞藻,要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说明时一定要把握一个中心主题,说明文中细枝末节较多,但不能喧宾夺主;合理的说明次序会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明晰,练习时可以尝试不同的次序进行写作,找出最合理的一种;由于说明文写实性较强,有时难免会让人感到没有生气,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段,来增加文章的文艺性。

9.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体验和感悟,当学生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体验到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时,要善于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好时机进行练笔,帮助学生张扬情感。要培养学生留心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寻找、提炼创作的源泉。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要让学生学会平时积累作文素材,懂得占有大量素材的重要意义。在写作实践中,帮助学生分析材料的优劣,选择适当的素材,争取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

几个具体要求(说明):

1.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五》的教学任务;

2.学习黄厚江《不会上课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及其他文章、教学实录;

3.关注《新课标》,高三试卷已有变化,本届学生的变化肯定有,重视阅读,《把阅读扎根在文本的土壤里》

4.坚持作文教学,课堂作文,议论文(议论性散文),作文观: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

1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10281 本月访问量:1217318 总访问量: 56320155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