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外语>课题研究>阅览文章

挖掘“后进生”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

时间:2018/6/5 14:08:07 来源:蒋建华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123 次

挖掘“后进生”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

      ――浅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

【摘 要】英语学习中,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和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两个关键。而英语学习的“后进生”理论上也是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教师更应该认识到“后进生”的学习潜力是无穷的,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后进生”明确英语学习目的,树立起自信心,使“后进生”想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后进生”能学,并学有所得;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使“后进生”会学。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挖掘“后进生”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转化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后进生。
【关键词】“后进生”     核心素养       转化

作为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者,在日常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如果一个学生智商正常, 但由于后天的主客观原因,使文化素质与该生所在学段应该达到的水平以及自身可能达到的水平存在着差距,他就成为传统意义下“有差距的学生”,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就是这一小部分群体,又称“后进生”。探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学,促使他们迅速赶上其他学生的规律,研究出现各种差距的原因,探讨预防其他学生变为“后进生”的办法,意义重大,不仅关系着英语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关系到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核心素养”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得以界定,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大素养。自此以后,很多学者对核心素养都有所研究。

根据前人研究结合笔者的理论与实践,笔者认为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和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两个关键。初中英语学习的“后进生”理论上也是具备这些核心素养的,教师应该认识到“后进生”的学习潜力是无穷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后进生”明确英语学习目的,树立起自信心,使“后进生”想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设计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后进生”能学,并学有所得;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实施和课后辅导的渗透中教会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使“后进生”会学。教师如果能积极贯彻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从情境、问题和交际切入英语课堂教学,融合贯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与发展,最终挖掘“后进生”英语学习的核心素养,转化英语教学中的后进生。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促成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转化“后进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创设由易到难的情境,逐步培养“后进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离开了情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习得语言。广义的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上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的过程。

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境,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桥梁。在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思维引领工作。

十数年的英语教学生涯让我发现初中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虽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远离语言环境,运用频率低,许多学生掌握的是“哑巴英语”,尤其是班级中的“后进生”。他们也许会做题,但不想也不能开口说,听力尤其薄弱,更不要谈与外国友人用英语进行口语会话或者交际。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让学生在课堂里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否创设合理的英语情境,激发“后进生”对英语的兴趣,逐步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对提升他们的英语核心素养具有巨大的作用。

如果细心观察外教的课堂,会发现学生经常处在轻松的状态,正如不与“后进生”谈论成绩,他们依然朝气蓬勃的可爱。因为良好的相处气氛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尽可能多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情境设计由易到难,帮助他们阶梯式的进步。教师积极地采取情感教学原则,在包容口语错误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负荷,让学生轻轻松松、毫无顾忌地说英语,逐渐由“要我说”的被动状态达到“我要说”的自觉状态。初一学生入学时的课堂“初始经验”和课后的“加餐作业”尤为重要。

在开学第一课与同学们彼此初相识,我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Name、Age、School、Family member等等,学生们积极踊跃,参与其中,即使“后进生”也能轻松驾驭,侃侃而谈。在初一开学的第一个月里用简单的口语“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ow are you?”问好,用“Good job/Excellent/Wonderful”表扬,拉近和学生的关系,养成了英语课堂用英语交际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熟能生巧,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学时间有多么紧张,教学任务有多么艰巨,都不能吝啬学生口语训练的时间,尤其不能剥夺“后进生”的发言机会:DIY ,Fashion show,My favourite ..., The peason who infuenced me most逐步提升难度,“后进生”也能跟上节奏了。

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后的“加餐作业”要让“后进生”也感兴趣并不容易,布置时也需要与众不同,并不是简单的听录音磁带,而是下载“纳米盒”跟读,或者教师精心选择(适宜难度)英语口语节目或英语动画影片,英语原声影片推荐欣赏(用作词汇和口语积累)。即使是“后进生”在这种课堂延伸的情境中也乐此不疲。

  (二)贴近生活的问题导向,引领“后进生”的积极思维品质

  思维是智力与能力的核心,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中、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与能力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因此它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或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五个方面。“后进生”的思维品质可能某个方面存在缺陷,但可以扬长避短。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问题,尤其以贴近生活的问题为导向,引领“后进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训练他们的思维品质。

例如,以Free talk这种开放式的谈话有效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教师可以凭着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成功协调师生、生生之间的话题抛接,使语言交流更灵活机智,信息输入和输出富有个性与现场感。在“Colours”单元教学时,设计课堂不拘泥于颜色类单词和问答句型的教授,创设了变脸游戏、调色游戏、复活节彩蛋等有趣情境。资源拓展紧扣主题,涉及了中国传统戏曲变脸艺术、西方复活节节日文化以及色彩的简单理论等,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了解了不同的文化,丰富了生活体验和见识。

有时为了呈现新单元的语言项目,巧妙设置信息差,如不完整的图片、不完全的语言提示,激起学生猜测、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动机,激活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语言练习和实践时,教师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创设真实或比较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任务的愿望。

在教学牛津英语7A Unit5《Going shopping》,在教学前进行了一次真实的购物秀,让学生在具有实际意义的语言环境中去接触和学习完整的语言,体会课文中Amy为Simon和Sandy购买生日礼物的对话过程。学生可能开始时较为拘泥,但慢慢开始积极大胆,每位学生都行动起来,连“后进生”也给出流利的问答,购买到了礼物,有些学生的表演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很幽默。这种让学生“学中用,用中学”,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能感受购物的真实情境,体会到生活化的语言,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引领了他们积极的思维品质。

当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课堂教学时也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而让过多的非教学信息干扰和弱化英语知识与技巧的学习以及文字思维的发展,让课堂呈现“虚假的繁荣”。教师可以根据现实性的原则和教学实践,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英语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进行课堂设计和课前准备,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三)加强多方面文化交际, 扩展“后进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只有通过交际才能习得,而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需要交际来实现。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利用教材以外的网络信息资源来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触英语国家各方面的信息更加简易便捷。文化交际也开始有了虚拟和真实两个方面。如果条件所限不能做到“面对面的真实”的交流,至少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与国外的“面对面的虚拟”交流。

 笔者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选取的文化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初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如:英语中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道谢和答谢;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等等。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应遵循渐进性原则,突出跨文化教学的阶段性。 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后进生”更加需要不断重复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初中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不够,他们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堂学习。单纯的英语知识传授如果是被动灌输,更加显得枯燥乏味。参与与体验能使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直接参与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文化体验中感知外来文化,扩展文化意识。 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文化、历史、价值、思维模式、风俗习惯、宗教和生活方式,很难理解篇章的真正含义。

外语学习由于要先解决基础问题,可能会更聚焦于语言形式(如语音、词汇和语法),从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作用。但理解语言不仅依赖对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理解, 也依赖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文化意识,普通学生可能会自我拓展,而“后进生”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拓宽渠道。教师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文报纸杂志阅读,对“后进生”可以降低要求,图文阅读。这样能拓宽学生获取外国文化的信息渠道,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留心积累有关知识,多了解一些国外文化,进行“神游”,使学生扩大视野。

(四)融合贯穿课堂内外的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

  1.Team spirit——融合催化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融合可以体现出学生的Team spirit,“后进生”尤其需要在团队中提升学习能力。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时,通过分工与合作,沟通与交流,用团队作为催化剂,使学生在共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时候,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又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助推作用,让其他的核心素养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合作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互换、心灵的接纳,是培养文化领域中语言沟通素养的有效途径。

  2. In my opinion——融合润滑情感态度

认知和情感的融合是课堂认知和情感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如果能调动“后进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也能对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强化和调节作用。情感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知情之间有层次的递进循环,最终实现融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知情因素,使教学过程既是认知训练的过程,又是情感陶冶和提升的过程。英语教学如果能让“后进生”敢于表达态度:“In my opinion”准确找到认知与情感和谐一致的结合点,润滑师生关系,引发情绪与心灵共鸣,就会让课堂成为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

3. Mix up ——融合渗透知行合一

  Mix up 就是知行合一,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学习能力是其他素养的“催化剂”,情感态度是其他素养的“润滑剂”。学习能力就是有效运用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同时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人的发展是在语言学习中,学生的成长发展靠的是来自于与情感态度紧密相连的动机。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才有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情感态度”达到和谐共鸣,才能创造出课堂活力。  

综上所述,笔者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解读和对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和补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在分析“后进生”的特点,改进英语教学方面所做的工作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重点就在“后进生”的转化上。作为英语教师,工作要有所突破,难点也在“后进生”的转化上。作为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思考和探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英语的学习及应对全球化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龚亚夫.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J]. 外国语,2014(11):18.

[2]孙大伟.对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自我认识[J].英语学习,2015(4):5.

[3]刘忠保.中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0.

[4]孙大伟.对高中阶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自我认识[J].英语学习,2015(4):5.

[5]《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杜殿坤 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24 今日访问量:39266 本月访问量:1141970 总访问量: 55004462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