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语文>考试研究>阅览文章

期中语文考试试卷分析2018.4.24.doc

时间:2018/5/2 9:17:39 来源:朱克华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9923 次

高一语文阶段性测试卷分析

                               2018-4-24

一、命题综述:

本次考查主要是“必修三”模块教学效能的综合检测。命题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课内为本,知识点紧扣教材;二是灵活运用知识,课内知识迁移至课外运用,赋予“知识”灵魂和活力;三是适度延伸,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以及表达能力。试卷分为六部分,基础知识及名著阅读、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小说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写作。整卷120分,市均分78分,达到了命题时的预期目标。

二、各题分析: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及名著阅读(共22分,其中积累、应用选择题15分,名著阅读7分)

第1题(语音)本题涉及必修三教材中应掌握的生字新词16个,没有特别生僻的词语。得分率较高,有个别学生错选C项,应该是对“睥(pì)睨而视”识记不准。对A项中“品茗(míng)”前后鼻音无法准确判断。

第2题(词语辨析)这道题从必修三课文中选取了原文中的三句话,对其中的成语进行辨析性的考察。一部分同学忽视对课内成语的掌握,错选D项。存在问题:无法准确辨析“妄自菲薄”和“自惭形秽”这组成语的含义。

第3题(诗句修辞)这道题考察学生对诗句中所运用比喻修辞的理解。虽然选取的一些现代诗歌大多不为同学所熟悉,但这道题目错误率较低。只要能准确分析出诗句中的本体和喻体,难度不大。

第4题(材料概括)这道题是错误率最高的一道基础题。材料的论述中心应当是“和谐对多样性的认同”。错误同学大多选D项。音乐只是作者论证“和谐”的一个例子,做错的同学在分析概括时出现了主次颠倒。

第5题(对联对应传统节日题)主要看同学们理解对联的能力,比较容易。错误率低。

第6题(名著阅读《红楼梦》)题目围绕红楼梦第五十九回“柳叶渚边嗔莺咤燕,绛云轩里召将飞符”。其中两个填空得分较多。而简答题有的同学只有大概的印象,无法准确的答到得分点。

归因:阅读记诵不到位,忽略了有关情节。

教学建议:

  1. 加强字音字形等积累,扎实地落实好课文预习和课堂巩固。

  2. 对与课文相关的成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分具体语境,助于他们培养语感。

  3. 加强对各种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4. 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多积累古代诗句、对联等。

  5. 加强名著阅读,关注其中体现人物鲜明个性特征的细节,如人物语言动作等。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共18分)

第7题(文言实词解释)错的同学没有看出A项“所+动词”构成的“所”字结构,因此“祠”必须翻译成动词,供奉。

第8题(文学文化常识) 本题错误较多。反映出同学们对科举制度等常识的积累薄弱。

第9题(翻译),第(1)句“宋臣”为人名,有的同学没有从原文中发现。“一”则翻译成“统一”。很多同学在文言断句上出现问题,读成了“以/一人/心”,正确断句是“以/一/人心”,从而造成了翻译错误。

第(2)句错在“遽”和“麾”字的理解上,应分别翻译成“立刻”“挥手”。

第(3)句“捍”应译为“保卫”,“乃”表转折,反而。

第10题(文本理解和概括)文天祥的“忠”在贯穿文中,大多同学只能答出“直言进谏杀降臣”和“不事二主”两点。而忽略了“仰慕圣贤立忠志”“坚韧隐忍寻国策”等细节。

教学建议:

1.平时加强文言实词的积累,加强文言固定句式的积累;

2.力图摆脱文言文“文”“言”分离的现象,重视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第三部分:名句名篇默写(10分)

第11题考察了必修三必背篇目《五人墓碑记》《谏太宗十思疏》《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句子,情况较好。另外,考察了《指南录后序》中涉及的文天祥《渡扬子江》中的诗句,以及上学期《阿房宫赋》中的名句。这两句默写遗忘或写错字较多。

第四部分:小说阅读(共15分)

第12题(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C项在揣摩人物心理上出现错误。父亲“搂”的动作既体现了久别儿子的激动心情,也有不辞而别,赌气出门打工的内疚。这一动作并不能体现文中“他”的心理。

第13题,段落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多数同学能关注下文相关情节,答到“推动情节的发展”但对具体情节没有概括。部分同学没能答道对上文的照应作用。

第14题,大部分同学能点出本文的主题。也有一部分同学能写到“点题”。但很少有同学鉴赏表达效果时,写到结构上的作用和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情感等。

对试卷的评价及教学建议:

小说主旨明晰,选材贴近学生生活。设题科学严谨,紧扣考纲考点,层次分明。

但学生答题时缺少规范,应着重训练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概括能力和对语言的解析和鉴赏能力。

第五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5分)

第15题(选择题)极少数同学错误。C项中“已消失”“不适合”等表述错误。

第16题 概括论述层次,得分率普遍较低。其中第二层“列举诸多优秀传统文化证明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第三层“论证在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中要汲取其他民族的养料”学生很难概括表述准确

第17题 考察学生在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在文中最后一段找到答案的第二点。有些同学忽略了文中第三段的内容。

对试卷的评价教学建议:

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概括能力不足,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这类题型。

第六部分:作文(共40分)

1.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关系型的作文题。材料由三句话组成,第一二两句,阐明了对“好人”的不同观点。一者认为“好人必有好报”,二者认为“好人未必有好报”从社会现实出发,这两者的观点都是成立的。第三句话虽然是个问句,但是根据我们的价值判断,很容易得出我们的观点,即“人们选择好人好事,不应该因为回报,而仅仅因为那是对的事”。由此,联系前两句话,二者讨论“好人是否有好报”的立足点就是功利化的。因此本文的立论点不应是“该不该做好人好事”,而是“我们做好人好事,该不该图回报”。如果写议论文必须紧紧围绕“善举”和“回报”的关系来阐明观点和态度。如果写记叙文应当巧妙构思,写出新意。

参考立意:①因为对,所以做;②回报,让善举失去善意;③善举,不图回报;④回报,让善举锦上添花……

2.典型错误分析

(1)很多同学只写“善良”“做好事”等,而不去探究“做好事”与“回报”的关系,把论题平面化,简单化,属于偏题。

(2)议论文写得较为浅显,多数堆砌例子,而缺少深入分析

(3)记叙文套作较多,故事情节老套,描写不够生动。

3.对试卷的评价

(1)命题贴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审题上没有太大困难,而且有话可写。体裁没有限制,既可以写散文、小说也可以写议论文,从而让学生发挥所长。

(2)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们意识到文章的说了要清楚,观点要明确,为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4.教学建议

(1)继续加强作文审题的训练,防止出现偏题现象

(2)加深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不仅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也要挖掘学生阅读的深度。在平时的阅读中就做到,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3)加强议论文的思路训练,使得学生作文逻辑更为清晰。加强语言的训练,使得作文语言更为精炼。

1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24 今日访问量:85 本月访问量:1102789 总访问量: 54965281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