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阅览文章

18届高三地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时间:2018/2/4 10:36:07 来源:陶亮 贺丹君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090 次

一、试卷考查范围和总体评价

本次期末考试为常州市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的内容涵盖了高中地理的所有内容,是学生进入高中以来,综合性最强的一次考试,检测了学生前段时间的复习效果,同时也对接下来的高考复习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次试卷的难度适当,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更注重能力的查考。注重考查学生审题、分析问题方法的掌握以及通过图表、文字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提取、加工有效信息的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

二、学生得分情况分析(样本:某高中54名学生)

 

数据统计见下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正确率

59%

43%

85%

61%

81%

85%

37%

9%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正确率

22%

78%

98%

67%

17%

78%

63%

41%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正确率

48%

50%

85%

91%

89%

87%

31%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A

30D

正确率

39%

35%

93%

45%

70%

63%

41%

75%


1、各题得分总体情况:

客观题总分60分,平均得分35.8分,综合题总分60分,平均得分36.4分。

2、各题错因分析

(1)选择题分析:

第1、2题:本组题难度较大,主要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能力,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根据图中各点的含义,判断出①极点的位置;②此时AB正处于极昼现象;③AB两点的纬度和α/2的互余关系;弄清楚这3点后,对于2个问题中各选项逐项分析,考察学生①地球上两点距离计算;②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和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关系;③南极圈极夜范围变小时我国所处的季节。

第4题:错误的学生主要是选择海陆分布,关键是没能从图中给的经纬度定位乙为我国的青藏高原,之所以该处云量多(降水)多,是由于该处为河谷地带,西南季风沿河谷上升,在该地形成一个迎风坡。

第7、8题: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气候类型的判断,需要学生从图中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来判断气候类型,再分析气候的成因,最后再考察了自然带和气候的关系。这是经常遇见的题型,但这题的难度在于图中气温和降水的呈现方式对于学生是陌生的,同时又是比较难读的。我对于该图的解读也感到难度很大,下面是我的个人理解:第一步根据月均温的最低值定“带”,比如①③为热带的;第二步,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来定“型”,比如①非常多,④很少。

第9、10题:该组题考察的是世界洋流的分布,需要学生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出甲乙所涉及的大洲和大洋,再判断这些海域的洋流分布规律,这个题我们学校比全市的得分率低的较多,说明我们学校学生在洋流知识的掌握和区域定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15、16题:本组题考察的是中国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土地利用类型、水资源、温度带的区域差异,需要学生对中国的地形、气候等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年太阳辐射总量青藏高原最多,四川盆地最少;东部地区是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地是耕地为主,山地为林地,主要是大兴安岭和横断山区,高原为草地,主要是内蒙古高原;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比较符合图中各种图例的分布特点;温度带主要和纬度有关,我国有个明显的分界线--秦岭淮河。

第19、20题:第一问主要是读图判断,难度应该比较小,很多学生选了B:冰川形态呈现为七边形分布,说明学生的审题不清,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的是各个坡向的冰川面积。

第二问是错误率第二高的题,从图中来看,各个坡向的冰川面积都有减少,说明冰川面积减少最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南坡和西南坡面积减少的少主要为南坡为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有利于冰川的形成,故变化率小。

第22题:从“都位于我国境内”所知该河流为我国的外流河,主要发源于青藏高原,流向以东西向为主,注入的海洋为太平洋,所以河流中下游都是我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平原地区,故人口稠密,工业发达。

第23、24题:学生对于中国的行政区掌握的不够好,故得分率不高;不能根据农业现代化区的高低直接决定该地区农业发展方向,要着重分析该地区的区域特征: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

第25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该地的“宜人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成因为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

(2)综合题:

第27题:

总体得分较低。错误较高的问题:

(1)   丙处的自然带,很多学生写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说明学生在读图时不仔细,把丙看成北半球的30-40度,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

(2)   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分布的特点:学生对于这种分布特点的题还是不会答,比如有学生的答案:变化明显,降水量差异大。也说明学生审题不到位。

(3)   秘鲁渔场的成因:首先我想说,该题的分值及参考答案都有一点问题,有的学生在答了上升补偿流后不放心,又答了寒暖流交汇。

(4)   大部分学生能答出大牧场放牧业,但是有利条件答不全。

第28题:

总体情况较好,主要是第2问失分较多,部分学生不了解瓜达尔港在中巴经济走廊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去。

第29题:

总体情况一般,比我预想的要差一点,大气污染的原因分析应该不难,相似的问题也遇到过,可能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答题的思路:污染物排放增多和不利于扩散。

第30题:

A【海洋地理】:错误比较多的有:

(1)珊瑚岛分布海域的特点:看了参考答案才知道问的是珊瑚的生存环境,但是由于这个题设问的指向性不强,学生这一问失分较多。

(2)南沙群岛容易被他国侵占的原因:学生答的比较多的是离其他国家近,粗看有点道理,但是这是我们学生喜欢犯的错误。比如说:问为什么选择A?答:B怎么怎么不好。

(3)维护南海权益的意义:典型错误:“有利于保护我国的海洋权益”,也是反映学生审题不仔细。

D【环境保护】

总体得分情况良好。

三、我的反思

(一)学生答题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是太扎实,地理的基本原理不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透彻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比如世界洋流的分布模式学生会画,但是第9、10题把洋流落实到各个海域中,学生就犯怵。

2.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欠缺。表现在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比如第15题,如果让学生读图单独分析年太阳辐射总量、土地利用类型、水资源、温度带的分布规律,学生问题不大,但是反过来根据分布规律来推是哪个地理事物,学生的能力就明显不够了。

3.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比如海洋地理这道题的第2和第3问,学生答案的逻辑关系不够严谨。

4.答题条理不清。往往表述时文字很多但真正涉及要点的较少,且思维比较混乱。比如28题第1问:中国投资印度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有的学生着眼印度,不管是有利的还是不利的都写上去;还有的学生分析中国的,再分析印度的,然后又回到中国,想到哪里写到哪。

5.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对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含显形和隐性),然后运用这些信息,结合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图1和图4,学生对于图比较陌生,由于读图能力差,不能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还有图2、图7、图10、图11、图12等,学生对区域定位的能力差,导致失分比较多。

(二)教师教学问题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没有精心设计,课堂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暴露学生的学情,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到位,无论是课堂的教学还是习题评讲,教师讲解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课后没有抓到位,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没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学生对待地理学习态度出了问题。

四、痛定思痛,今后采取措施

1.做好学情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2.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嘴。

3.课后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交流谈心,并加以督促。

4.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和请教,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50 今日访问量:13469 本月访问量:747252 总访问量: 57303426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