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语文>考试研究>阅览文章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分析

时间:2018/2/4 9:12:32 来源:朱克华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628 次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分析

(以光华物化为例,仅供参考)

 

教师发展中心 朱克华  光华高级中学 史慧芳

 

一、总体评价

 

本次高三语文试卷根据2018年江苏省《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命题,充分体现高考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可以说是中规中矩,没有偏题与怪题,贴合高三学生的复习情况,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一份优质试卷。能比较好的起到整体检测的效果,并能对学生起到阶段总结、弥补不足的作用。

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积淀的考查。如“语言文字运用”第5题要求根据诗句判断历史人物。文言文阅读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考查学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翰林”“按部”)科举(“乡试”)和传统纪年方法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

侧重于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培养。文言的实词考查、语句翻译、内容概括,难度适中,强化了学生文言基本技能的训练;诗歌、小说、论述类文本重点考查学生的筛选概括,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重视,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是否具备,有效考查了考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

侧重于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无论是小说《敲铜锣的孩子》、论述类文本《旷代的忧伤》,还是材料作文“为了成为阳光,我们存于世上”,都有许多彰显重视艺术、着眼社会、关注人文的地方,让语文试卷彰显了新课改的人文关怀。

 

二、各题得分情况

 

题型

语言文字运用

文言文

诗歌

题号

题1

题2

题3

题4

题5

题6

题7

题8

题9

题10

题11

题12

赋分

3

3

3

3

3

3

3

8

4

6

4

1

得分

3

2.42

2.25

2.5

0.67

2.83

1.33

4.72

1.97

2.83

1.39

0.89

题型

默写

小说

论述类

作文

题号

题13

题14

题15

题16

题17

题18

题19

题20

题21

赋分

8

4

6

4

6

6

6

6

70

得分

7.47

1.75

3.5

1.19

2.81

2.78

2.56

2.44

48.06

 

三、具体分析

第1题(词语辨析)

均分3分,没有同学出现错误。本题考查三组的三组成语是比较常见的,结合语境较容易区分,答题效果较好。

第2题(语病题)

均分2.42,错误的同学基本都是选的B选项。语法知识的淡化使学生对句子的基本结构分析缺少基本技能,对于结构上的典型错误不能发现。

第3题(修辞手法)

均分2.25分,错误选项:6位同学选C,1位同学选A。本题考查的是借代和比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对修辞知识的掌握不够。没有理解借代和比喻的区别,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概念认知模糊,无法正确辨别。

第4题(语义连贯)

均分2.5分,错误的同学基本都是选的B选项。错误原因主要是没有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不能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该题整个语段阐述的是“家”、“路”、“前方”“流浪”的关系,所以首句应该是⑤。③①在内容上侧重于谈论流浪与命运的关系,应该前后衔接。学生缺少对语段内在的整体性把握以及内容前后的勾连意识。

第5题(文学常识)

均分0.67,得分较低。约1/3的同学错选B项,1/3的同学错选D项,极个别同学错选C项。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文化文学典故、文学作品所知甚少,阅读积累相对而言比较薄弱。

 

语言运用题下阶段复习建议:

1.成语(包括熟语)的积累更应该贯穿在日常的阅读中。且成语的掌握要落到实处,光记忆成语的意思还不够,最好还要学生能就该词语造句,能够根据具体语境去理解记忆,这样可能更有助于成语的掌握。

2. 能够熟练掌握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区分,比如一些常见的借代的物象可以让学生整理记忆,时常巩固。

3. 常见的诗句、作家、典故要有所涉及与了解。

4.一些新型的语用题也要见识一下,开拓些眼界,以免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突然见到而心慌。

 

第6题(文言实词)

均分2.83分,1位同学选B, 1位同学选D。本题考查的实词分别是:“靖”、“游”、“收”、“绐”。选错的同学主要是凭借机械的记忆去选择,没有根据具体的语境去理解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第7题(文化常识)

均分1.33分,17位同学选C。错误原因主要是觉得翰林“有较大实权”这一解说错误。其次是学生对“按部”的“按”的理解错误。《五人墓碑记》中有“按究五人”,积累实词时应该注意延伸拓展。

第8题(句子翻译)

均分4.72分。翻译错误的主要是:第一句“非其人”没有能够根据语境准确的界定,学生只注重字面意思翻译为“不是那个人”、“不是那里的人”;“是自撤其藩篱也”作为判断句,“是”作古今异义词理解为“这”,部分同学对于文言特殊句式有所轻忽,思考不谨慎,尚不能熟练判断。;第二句“以忠孝相勉”中“相”没有根据语境确定为古今异义词,错误率就很高,“戮力” 一词 在《鸿门宴》中“臣与将军戮力而攻”一句中出现过。错误率高,一是因为不能联系语境整体理解判断,二是课本知识的遗忘,知识的积累迁移能力不足。

第9题(内容概括)

均分1.97分。失分的原因主要是看文章的过程中没有能够从前往后慢慢梳理文章,答题的时候比较随意,没有逻辑。其次是概括时没有立足于文本涉及的具体内容,说些套话而显得过于简单笼统,打“擦边球”。

古文下阶段复习建议:

强化翻译的语境意识,把握结合语境的要点。强调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坚决改掉脱离语境翻译的坏习惯。精准翻译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得分点。

古代文化常识的命题是趋势所在,要重视积累。

落实字词的同时,带着学生梳理古文的内容,不要只关注翻译而忽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10、11、12题(诗歌鉴赏)

均分5.11分。失分原因:第一问中学生对原诗原句理解有偏差或理解笼统,将颈联“谁怜”一句理解为自己处于“破屋”、“村饥”的状态中的自怜;第二问中一是没有抓住“描写”去寻找诗歌中描写的语句而是抓住了“真无价”一词,二是将“哪些描写”理解成“如何描写”回答手法。

下阶段复习建议:

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精力应在诗歌的整体阅读和理解上,少点套路和技巧,重点应是诗歌内在逻辑的理解。

第13题(名句默写)

均分7.47分。错误的字主要有“朝搴阰之木兰兮”的“搴”写成“骞”,“崔嵬”的“崔”写成“摧”,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机械记忆,未能理解诗文意义,也未能将字音字形和字义结合理解,譬如若知道“朝搴阰之木兰兮”是“采摘”的意思,那么默写就不会写成“骞”。

下阶段复习建议:

课内名句背诵的时候回顾内容意思,而不是机械背诵;课外名句选择比较常见的耳熟的,不需要强求冷僻的。

 

第14题(社会环境概括)

均分1.75分。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社会环境特征的概括,这道题目失分比较严重。题目要求对“羊凹岭人的生活状态”的简要概括,学生没能抓住关键词“生活状态”准确理解分析可概括的的角度,其次是学生的迁移能力不足。《现代散文选读》中王英琦的《看社戏》一文描写过村民对社戏的强烈兴趣体现了当地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两篇文章在这点上有相似之处。

 

第15题(人物性格分析)

均分3.5分。这道题目的主要问题是要点不齐全,学生在概括人物性格时不能细读、精读所给文字,并注意联系上下文全面分析。更主要的是找不到恰当词汇来精准表达。

 

第16题(句子理解)

均分1.19.错误的原因是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只是着眼于句子本身而脱离了语境,不能前后文勾连对照理解。

 

第17题(结尾探究)

均分2.81分。很多同学能读出结尾的主体内容,抓住景和情的关系理解其深刻内涵,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忽略了“结尾”这个要点,没有从结构上去考虑其作用。

还有部分同学理解为“欧亨利式结尾”,对概念性的知识没有正确理解导致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下阶段复习建议:

少一点术语和题目的分析,多一点对于文本的阅读,多带领学生读文本品文本,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回到最根本的文本上面,解读好文本才能真正做好题。

 

论述类文本(18、19、20、题)

均分7.78。论述类3道题都着重于考查概括能力。概括信息时,学生不能从思维上建立起一种因果联系。题干关键语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主要论据就是原因或依据,只要这两者能建立起合理的因果关系或论证,答案就正确;从方法上更多的是有关信息的筛选、整合,而不是概括。既是筛选整合,就有找准筛选区间、对搜集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的问题。这种题型筛选的区间相对集中,多集中在一两段上,很少有对全文的筛选,既然文字相对集中,对文字精细化阅读,合理的划分层次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下阶段复习建议:训练学生段落概括的能力,还有阅读文本的时候要求学生把文章中出现的概念名词圈出来,然后根据概念找与其有关的概念区间。阅读过程中还要关注一些重要的关键性句子的解读,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梳理文本的习惯。只有文本框架梳理清楚了,文章内容也就比较清晰了,也有助于题目的解答。当然论述类的阅读对写作也是有帮助的。

 

第19题(作文)

均分48.06分。

在审题方面,一是审题有错误,只抓住“为了”而忽略了后面的关键词“阳光”,因而只粗略地把将立意确立为“人生要有目标、理想”,大谈“目标”的重要性。二是审题不精准,忽略了材料中前后两句话呈递进关系,完全扣住第一句话写作。

在具体的写作中,论证思路缺少逻辑性,堆砌事例不会分析或者事例老旧甚至没有典型事例,空泛而浅层地说理。

下阶段复习建议:

1.“审题决定生死”,作文的审题仍然应当作为平时作文教学的抓手。 

2.“立意决定高下”,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审读材料,注意材料的限制条件,梳理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有自己的感悟思考,不空泛,不套话。 

比如:有学生知识分子的角度切入,谈知识分子应该有阳光情怀,如阳光一般温暖他人给人希望,有大悲悯情怀。这样的文章,入题小,立意高远,有自己的见地,很受阅卷人的喜爱。 

3.作文书写当是常抓不懈的工程。 

4.多做阅读,提高思维品质。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18424 本月访问量:1225461 总访问量: 56328298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