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综合>幼教>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常州评比一等奖论文

时间:2018/1/8 16:24:23 来源:姜田芳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1089 次

  Xy2012/8714 

基于幼儿行为观察下小班适应课程的开展


常州新北区银河幼儿园 213022 李婷 沈道广

【摘要】什么是适宜的课程?我想应该是在幼儿原有基础上适宜提升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面对小班新生,刚刚来幼儿园的孩子,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适应,适应是我们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适应幼儿园的各个方面:环境、人、事、物……让他们真正的愿意来园,心理有安全感、归属感,逐步有序的在幼儿园生活。怎样让他们从不适应到适应呢? 了解孩子的基础与需求、从而支持他们在过程中学习与发展,进而不同的方式进行支持,慢慢的融入集体。

[关键词]观察 宣泄 适应

前言

   小班新生刚刚离开熟悉的家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群体,他们或新奇、或不安、或害怕、或焦虑……于是一系列不适应的行为表现出来了:拉着老师的手要离开、哭闹;不愿意吃饭、睡觉;不会拉裤子甚至上厕所;哭着喊着妈妈、奶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第一层次在生理需要、第二层次安全需求、第三层次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如何让他们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安全感是尤为重要的,面对一个新的环境,如何创设一个吸引人的、安全的、被接纳的环境更容易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那么面对刚开学的孩子,他们想要怎样的环境?我们如何得知?

一、课程的设计

    首先,呈现孩子已有经验,了解孩子的基础和需求

1.幼儿报名表的信息

这是幼儿进园的报名表,统计下来和老师观察下的是有差别的,比如:打招呼主动的占80%,但是实际各班主动打招呼的也就10%;班级里面脱衣服的,基本上都不会。从以上统计分析来看,家长填写的数据与教师现场中看到的情况了,家长的反馈是高于幼儿的实际表现。因此,此背景我们只是作为参考。于是,我们采取了客观的形式——家访,实地去考察。

用餐方面 

具体表现

比率

如厕、穿脱衣方面

具体表现

比率

午睡方面

具体表现

比率

自我表达与社会性发展

具体表现

比率

进餐习惯非常好

进餐习惯非常好(自己吃、不挑食、不边吃边玩)

33%

自理能力非常好

(独立如厕、主动寻求帮助、穿脱衣服和鞋子)

37%

午睡习惯非常好

(有午睡习惯且入睡好)

50%

较好

(幼儿热情,开朗,愿意主动打招呼,说礼貌用语)

80%

进餐习惯一般

自己吃、有挑食或边吃边玩的现象)

50%

自理能力一般

能够主动寻求帮助、能够做到独立如厕或者穿脱衣服和鞋子)

28%

有午睡需关注

(有午睡习惯,需要特别照顾)

40%

有一点内向

(性格内向,不愿意主动打招呼)。 

20%

进餐需努力

不会自己吃,挑食、边吃边玩)。

17%

自理能力较差

(如厕和穿脱衣服需要老师帮助)。

35%

没有午睡的习惯


10%




    针对第四项幼儿表达与社会性发展方面,2015届家访后统计的结果如下:幼儿与教师打招呼方面:不愿意主动跟老师沟通占14.86%,在老师或者家长介入下,跟老师交流占52.94%,能够主动跟老师沟通占27.24%,其它占4.95%;幼儿的表达能力方面:少言寡语、不连贯、缺少逻辑占14.24%,用短词短句跟教师或者家长交流占43.96%,能口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上手势和动作占37.15%,其它占4.64%。从以上统计分析来看,家长填写的数据高于实际表现,因此此背景只能作参考,要参照家访中的观察与了解。

2.家访、在群里进行一些调查问卷

    我们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调查了解,有针对的问幼儿一些问题,你最喜欢玩什么玩具?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实地和家长幼儿互动、对话,为开学前两天的课程设置有了参考和依据。

(1)《喜欢到幼儿园玩什么》调查表

班级:某小班         已家访人数:30人     谈及人数:25人

内容

人次

内容

人次

内容

人次

画画

4

巧虎玩具

2

球类

1

拼图

3

奥特曼玩具

1

高跷

1

恐龙玩具

3

磁力片

1

蹦床

1

积木

3

玩具枪

1

娃娃家

1

毛绒玩具

2

超级飞侠

1



另一班级抽样:

    好朋友——贺羽墨:“我到幼儿园就有很多好朋友了,我可以和他们一起玩!”

    积木——杨承澔喜欢玩小积木,介绍了幼儿园的大积木,迫不及待要上幼儿园:“我想去幼儿园玩大积木!”

    娃娃——钱蔓一直抱着手偶,很开心,我说:“那你到时候要来幼儿园找她哦,她也在幼儿园等你来!”“嗯,我要去幼儿园找小美(手偶的名字)玩!”

    书——马梓涵,很喜欢带去的立体书《小王子》看完之后,说“再看一遍!”连续看3遍。老师说“啊,幼儿园里呀有好多这样的好看好玩的书,开学了来幼儿园找一找好不好!” 笑眯眯,“好的!”

    球——席家泽喜欢球:“上了幼儿园和好朋友一起踢球!”

    滑梯——钱蔓还说喜欢滑滑梯 “要去幼儿园玩滑滑梯”

    和老师一起玩——杨承澔:“挺喜欢老师陪他玩的,晚上还跟我说,喜欢老师,幼儿园里有积木,滑滑梯,玩具”。

(2)喜欢怎样的老师?(以某班为例)

你喜欢怎样的老师?

回答

姓名

温柔的

刘颢然

漂亮的

余紫苏、周梓歆

男老师

吴鹏宇

女老师

张梦恬

能一起玩游戏的

冯煜翔

易老师那样的

高钧尧、李佳恒

像妈妈一样的老师,就像巧虎里的汪老师。

潘鲁怿

    根据前期的所做调查,班级的环境、区域和材料再进行选择和布置。比如:家访时,孩子讲到有依恋的玩具,我们专门开设一个区域,幼儿可以在里面进行游戏;班级孩子喜欢一些动画片里面的人物奥特曼、超级飞侠,我们在美术区打印一些图片他们可以进行涂色。开学初期,班级一孩子每天一来到班级就要涂色奥特曼,而且必须是同一个奥特曼,换一个还不行。

    根据以往的经验,小班孩子刚来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哭,如何让他们释放和宣泄,也是我们这次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做的事情。比如:怎样的语言让孩子想说、愿说;怎样的环境和材料让大家能够使宣泄……

3.开学两天课程
   
前期的调查卷、家访、带小班的经验和去年小班传承的资料为我们预设前两天的课程内容以及区域环境创设奠定了基础。而前两天实际观察幼儿的表现又让我们开始思考孩子出现不适应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原因分别有哪些可以跟进的课程内容,又可以创设什么样的区域环境?通过分析我们创设了四大资源包:缺乏安全感、情感依恋、自理能力弱、同伴相处。然后各个班级根据前两天观察的实际情况到资源包中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和区域环境创设包。

面对开学时哭闹不止的幼儿,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了解他们出现的情绪问题,不再是以往的组织他们哭,而是让这种哭得到一种合理的宣泄。结合前期我们的宣泄课程,我们也就宣泄的做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教师言语、材料、环境。在材料一块又预设了报纸、气球、颜料等等。

二、课程的实施

孩子来园前,我们的课程已经开始,他们来园后,我们基于观察下对群体乃至个体进行分析和支持。刚刚入园的孩子,哭是他们唯一能做,表达的一种方式,我们更加需要了解他们哭的背后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比如:想家人的。

1.说出他们的内心感受

    妈妈爸爸都去上班了,想爸爸妈妈肯定难受,一难受就会哭,想哭就哭吧;我知道你很难过,才开始上幼儿园是会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老师去到一个新环境也会有些不适应,但是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的陪伴着你;你很沮丧,我知道你需要时间,哭出来你会觉得好受些,那就哭哭吧,会好些的,会好些的。让他们心里有安全感,知道老师是懂你的,愿意和你一起开心和不开心。

2.内心的感受进行表达

    小a坐在位置上哭着说想奶奶。师:“我知道你很难过,你奶奶肯定很爱你,那你爱你的奶奶吗?”(爱)师:“那奶奶平时最喜欢吃什么呢?”(瓜子)师:“那我们一起帮奶奶磕点瓜子吧!”(在画纸上画“瓜子”,老师在旁边鼓励他,如:恩,你磕了两排瓜子了,奶奶肯定可喜欢孙女了,可是奶奶还想再吃一点。)一直画下去,直到孩子不想再画了,继续画。让他们的内心得到一种满足和宣泄。

3.创设情绪宣泄的区域

班级里面创设大面的涂鸦墙,各种颜料和刷子大面积的涂鸦,把内心不安的情绪尽情的释放;提供各种乐曲让他们敲打;把吹好的气球抛的高高的,想的有多高就抛的有多高;幼儿会因为自己的家人不在、不安,把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玩,教室里面到处放着全家福,想念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和他们说说话;在角落里创设私密空间,想一个人呆的时候,可以在里面独处……区域中的穿珠子不仅是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而是赋予生命的:给最爱的妈妈穿项链,真正走到他们内心。

4.情绪的释放

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到户外踢球,一起奔跑,孩子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和幼儿一起制作纸球,把纸球扔的远远的;和幼儿一起搭积木,搭的高高的,然后全部推倒,幼儿开心的一直欢呼……

5.个性化的观察支持

经过一段时间,有的孩子想家人的情绪慢慢缓解,有的孩子还是在哭,观察发现,有一类孩子非常的依恋老师,做什么事情都要拉着老师,活动中情绪稳定,但一旦一个新环节开始时,就会突然闹情绪,一直闹到老师不断地回答会陪着他,和他一起等为止。于是老师开始记录其哭闹的时间和表现,并尝试进行一些互动了解他心理的想法。当我们了解孩子他们的内心需求后,可以先和他聊一聊一天中有什么活动;然后在每一个环节开始之前告诉他,老师要做什么,孩子要做什么以及具体怎么做,做完了老师会去陪他;最后当他需要陪陪时,绝对满足他。因为我们首先要让孩子有安全感。所以当孩子感到安全威胁、需要得到安慰时,老师要绝对满足。如有的孩子会说:我想拉着你的衣服。我也任由他拉着。等他拉住了,定心了。再跟他说其他的事情。

教室里面的角角落落,只要是安全的,他们都可以去,有的孩子不喜欢睡床上,直接在书柜下面睡着;有的孩子想坐在床上,拉着小被子也是被允许的……

6.拓展活动

幼儿在园我们习惯性的会把要求直接给幼儿提出,有的还没有搞明白,有的被这一系列的规则约束的哭闹,一切都要基于幼儿的需要和教师的观察的基础上。开学初期,带幼儿到户外一起游戏,但是在回来的时候,教师一个指令,有的幼儿继续游戏有的幼儿到处乱跑,场面很是混乱,回到教室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于是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商量“户外活动后”我们的约定:1.听到指令拉小火车回教室;2.放垫背巾或者换干净的上衣;3.小便洗手回座位。一点点规则慢慢形成,当幼儿真需要,我们在共同商议。

面对陌生的同伴,教师同样采取游戏形式让幼儿之间相互认识、熟悉。教师拿一块布,把一位幼儿遮挡住,听声音,让其他幼儿猜测,当掀开的一瞬间,所有的孩子哈哈大笑,不断的重复,让他们在快乐中熟悉同伴。

三、课程效果

    当我们通过了解孩子的基础,过程中观察孩子的有与缺,提供个性化的不同的支持,可以是语言、材料、时空……观察成效,继续支持,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一)我们把基于幼儿从理念变成了现实;

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开学前两天,一个是后面几周。在调查以及对调查数据分析、家访的基础上我们设定了前面两天的课程内容,而在前面两天内容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对幼儿行为进行实际观察后分析班级多少孩子不适应,分别什么原因,再来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跟进。

(二)我们把课程资源从言语变成了行为。

    也就是我们根据对以往小班幼儿的分析,加之家访和调查所得,我们提前预设孩子可能不适应的课程跟进内容,分类建立四大资源包,外加一个宣泄课程包。以供各班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使用。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评价一位老师,一个学校的课程好不好,就看这位老师或者这个学校的孩子。

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崔允漷对课程成效的阐述十分到位:

一个好的课程是让学习增值,增哪些值呢?让幼儿想学、会学、学得多、学得有意义。对接到小班开学适应课程,我想应该是这样三点:愿意来园,一日生活平稳、平稳中有提高。

1.愿意来幼儿园(愿意来、喜欢来)

    开学第一天第二天,随之而来的是不想哭,但忍不住,也有能忍住,强颜欢笑的,到最后出现了这样一组数据的对比:

内容

第一周

第四周

人数

22%

0.2%

    成效怎样,数据的反差足以说明。

2.一日生活逐步平稳(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知道做的方法、能做好)

午睡

内容

第一周(第一天)(人数)

第四周(9月27日)(人数)

睡觉哭闹

20%

0%

难入睡幼儿(包括未入睡)

30%

0.2%

    这也是一组数据的对比。刚开始来园时,一些孩子在睡觉时间根本没法碰,就是哭。

集体活动中乱跑的

内容

第一周(第一天)(人数)

第四周(9月27日)(人数)

人数

24%

0.4%

    集体活动中经常可见这些孩子。拉着孩子坐下来。不拉像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3.平稳中有提升(自理、自我服务、互助)

自我服务

内容

第一周

第四周

增幅

早上一个人进班

0%

33%

33%

会正确用勺子吃饭

83%

94%

11%

饭菜均吃完

3%

31%

28%

会自己端饭

40%

96%

56%

会自己收拾碗勺等

33%

93%

60%

玩完玩具能有意识收

17%

81%

64%

自己大小便

66%

96%

30%

    带依恋物 22%--3%。孩子带自己喜欢的东西入园数量的减少,尤其自然的成分在内,但也足以说明一些效果。

曾经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所谓的适应课程,孩子是不是也一样能够有改变,能适应?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有时间,最终孩子都会适应的。既然这样,适应课程做的是什么呢?--人性化。首先更站位在孩子当下需求上,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个性需求;其次更加带有教育的味道。因为站位心理,所以这种适应会来得更舒服一些,更站位在其长远发展的角度上。

四、实施后的思考

    宣泄类活动的开展,将“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在理解儿童、发现儿童、开发儿童、引领儿童、发展儿童”的理念进一步落实到行为中。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小班的每一位幼儿,我们在筹备阶段就做足了功课——从对小班幼儿报名调查表的分析到教师通过中与家长的沟通、与幼儿的交流再到开学前两天对班级幼儿的观察,并结合自身带小班的经验。这一系列手段实施的目的就是想对幼儿了解一些,再了解一些,让我们的课程开展在真正做到在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基础上发展儿童。

    一个课程资源包,而课程资源包的形成和操作我们是这样做的——我们在前期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以及结合教师自身经验的基础上,预设了小班幼儿在开学初期最有可能需要解决的几类问题和需要(缺乏安全感、自我服务能力弱、亲子依恋、同伴交往难),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解决策略预设,从而形成了我们小班新生适应课程资料包。有了这个资料包,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班级幼儿存在的实际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实际问题在资料包里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来开展。

    我们一直强调用40%备文本,60%的精力备行为,那这60%的行为怎么备呢?通过我们级组这一阶段“备行为”的备课,我们总结出了以下要点:
1.身灵其境:把自己放在真实的场景中。

2.感同身受:把自己当作幼儿,如果你是幼儿,你会怎么样?你会有怎样的需要?

3.未雨绸缪:你不知道幼儿会有什么样的表现,但如果你做好了最坏的情况的应对方法,那什么样的情况你都可以应付的来。

    无论是基于儿童现实需要的课程开展、以及备幼儿行为的方法研究,都不是创新的做法,都是园所一直在强调的理念和做法。而我们一线做的就是去探索这些理念和做法可性的操作路径,积累实践经验,这也是我们应该坚持做下去的。

参考文献:

1.卫东.我在美国当BABY教师,2001年10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2013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15344 本月访问量:1322139 总访问量: 56424976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