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阅览文章

【精选案例】德国鲁尔区的“前世今生”

——传统工业区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7/10/13 18:35:17 来源:贺丹君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805 次

德国鲁尔区的“前世今生”——传统工业区的教学设计

南渡高级中学   华冰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传统工业区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

2.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综合整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材料,对传统工业区的优势区位条件进行分析,探究衰落的原因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提高学生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关心和参与程度;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1.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及其综合整治途径。

2. 讨论辽中南工业区的综合整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借班上课,要对学生本身的知识掌握程度多加了解。虽然这个班级的学生成绩和能力都比较高,但是对于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分析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多注重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提供分析问题的补充材料, 引导学生去分析与参与课堂。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猜图片中的钢筋混泥土曾经和现在的用途,杜伊斯堡公园的创意活动一段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原来工业区还可以变成公园,公园还有这么多有创意的活动。这个公园所在地是德国鲁尔区,一个奇迹诞生的地方。从原来的工业区到现在的公园,德国鲁尔区有怎样的历程?我们一起探究德国鲁尔区的“前世今生”。

学习一个地区,我们先了解它的地理位置。

 一、工业鲁尔 得天独厚

 师:鲁尔区位于怎样的地理位置,(分布在德国的位置,周边的邻国?)生:德国邻国有丹麦、法国、意大利、波兰等,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位置。概况:德国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面积仅占全国的1.3%,人口占全国的9%,生产全国生产量80%的硬煤和全国生产量90%的焦炭,还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鲁尔区为什么能发展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需要考虑它的区位因素。师:发展工业需要考虑哪些区位因素?生:自然方面的土地、水源、原料,社会经济的市场、运输、动力、科技、政策、劳动力等。

【活动1】通过阅读书本,主要从哪些方面分析鲁尔区具备的区位优势?学生上台给大家讲解鲁尔区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

市场:位于欧洲十字路口的位置,除了本国的消费市场外,邻国众多,欧洲经济发达,市场广阔。德国与邻国联系与沟通是否便利?②交通:图上有哪些河流?还有运河,说明了什么?区内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埃姆斯河的4条运河网,大小河港74个,其中有全世界最大的内河港口,内河航运发达(水资源丰富);虽然鲁尔区地处内陆,但有着便利的水运条件,特别是通过莱茵河最终通过鹿特丹海港运输到世界各地,海上运输业十分便利。除了这些还有路上交通。鲁尔区内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区内及其它工业区联系的纽带,从德国西部通往柏林和荷兰的高速公路均从区内通过。鲁尔区公路汽车行驶的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一倍。陆上交通便利。③资源:(煤)鲁尔区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开采量约220亿吨,占全国的90%。煤炭储量丰富,分布广,开采条件好。发展传统工业除了需要煤,还需要(铁),德国有没有大量的铁矿?怎么办?靠近法国的洛林铁矿,还可以通过鹿特丹运输来自国外的铁矿。

总结: 因为本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靠近法国铁矿区,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利于发展化学工业;便捷的水陆交通为工业生产减少运输成本,还有广阔的市场,仅经过了半个世纪德国鲁尔区成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同学们觉得鲁尔区适合发展哪些工业?(图片景观:形成了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部门,当时的电控中心规模非常大,还有第一辆奔驰汽车和早期宝马汽车)以采煤工业发展起来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还发展了机械制造业。这些工业都是建立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这样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会有什么样的特点?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生产结构单一。而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

话锋一转:同学们能不能从鲁尔区的繁荣中看到忧患?生:环境污染严重,耗煤量大,生产结构单一。

过渡:师:非常好,没想到繁荣维持一百年后,鲁尔区传统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经济衰落、环境污染、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口外迁。除了德国本身的生产结构等问题,世界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那么繁荣走向萧条?

二、萧条鲁尔 探寻其因

 【活动2学生讨论:通过几则新闻与数据寻找衰落的原因

1.近日,全球首个使用煤电的国家英国尝试一天24小时停止使用煤炭,有可能彻底告别煤炭。为什么要告别使用煤炭呢?环境污染较大。不使用煤炭那有哪些能源可以代替呢?石油天然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更多的选择可再生能源。世界上的能源结构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煤炭比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比重上升,煤炭地位开始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重下降

2.从每练一吨钢所需焦煤的变化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每练一吨钢所需焦煤中使用的煤炭大幅下降,是什么因素的变化导致了炼焦煤的煤炭使用量减少?生:新技术。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发现世界使用煤炭越来越少,煤炭的地位大大下降了,再看世界上生产钢铁的量,越来越多的国家产钢量很大,供过于求,世界性的钢铁过剩,外部世界压力重重,再看鲁尔区本身的煤炭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煤炭储量减少,竞争压力大,为什么鲁尔区收到如此大的冲击,再看它的生产结构图,丰富的煤炭资源可以发展煤炭工业,加上铁矿石可以发展钢铁工业,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发展化学工业,还可以发展电力工业,机械工业,但是这些工业都是重化工业,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的经济基础,生产结构非常单一,再加上本区内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

过渡: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如果你是鲁尔区的政府人员,该如何让鲁尔区尽快走出低谷,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呢?

blob.png

三、活力鲁尔 华丽蜕变

根据前面讨论衰落的原因,你会从哪些方面来改造鲁尔,使它恢复往日活力?生:鲁尔区的生产结构太过单一,环境污染,技术水平差,从这些方面考虑。

【活动3】小组讨论三分钟,你的解决措施:

①调整工业结构: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发展旅游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③调整工业布局: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工业布局逐渐靠近铁矿,向西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④鲁尔区的环境整治:建立完善的污染处理系统,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杜伊斯堡风景公园的卫星图上可以看出几乎保持着传统工业的原样,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音乐厅或者涂鸦室,不仅是发展旅游业,也是为了让人们理解过去的工业所经历的一切。

现在的鲁尔区不仅经济得以发展,迅速走出了低谷,环境也得以恢复,重见蓝天白云。在世界上也有其他地区也是传统工业区。传统工业主要分布在英国中部(工业革命最早的国家)、德国鲁尔区(德国中西部)、我国辽中南地区,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传统工业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为主,发展基础是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方。这样的生产结构容易导致怎样的问题?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交通运输量大。在东方鲁尔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接下来能力迁移,自主学习对我国辽中南传统工业基地的学习。

1读教材P67-68页“辽中南工业区”图文资料,归纳辽中南工业区形成的区位优势,并比较与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异同。

 

 

2近几十年来,辽中南工业区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产业结构老化、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政府做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你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措施?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播放德国杜伊斯堡公园的创意活动视频作为导入,创造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好奇从工业区到创意公园的发展历程;主题明确:探究德国鲁尔区的"前世今生",,从工业鲁尔 得天独厚到萧条鲁尔 探寻其因,最后活力鲁尔 华丽蜕变,学生自己上台,结合给出的地图向学生讲解分析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第二个模块的处理上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通过繁荣的工业中挖掘生产结构的忧患,另一方面通过材料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第三个模块是设计是学生扮演政府领导人,分成小组讨论为鲁尔的未来谋划出路。

2.教学准备充足。由于借班上课,必须要多花时间了解学情,从学生的期中考试了解对知识的扎实度,从聆听课堂多了解学生的课堂习惯;教学资料准备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工业区的发展状况不太了解,充分寻找有利于学生理解的,对生活有用的材料和信息,形式多样,文字材料、图表等。

不足之处:

1.讲话语速过快,还需提高课堂把控能力。要放慢语速,精练语言,尤其是知识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和语气语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

2.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很多材料补充好给学生,还是应该更多给予学生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基于想要解决问题的好奇心等动力的驱动下,多加鼓励,激发参与欲望,创造出思维碰撞的真正讨论。

3.在把握课堂节奏上还有不足,本节课不仅要学习鲁尔区的这个案例,通过学习了案例,对中国辽中南的分析也很重要,但是花在导入和分析区位因素的时间过长,导致总结传统工业区的特点较为匆忙,对辽中南的学习只点了下,对于课堂时间节奏的把控还需要加强。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50 今日访问量:45244 本月访问量:779027 总访问量: 57335201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