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中心>校长论坛>阅览文章

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时间:2017/3/9 10:32:55 来源:冯文忠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20005 次

校园感恩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溧阳市旧县小学  冯文忠

摘要】基于“在感恩中成长”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从环境布置着手,与家长、社区联手,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以“访—读—品——行”为主线,探索感恩教育之源,造感恩教育之理,提感恩教育之效,丰富感恩文化内涵;对班级集体和学生个人的表彰,激励感恩实践行为;对感恩文化建设和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价,实现感恩教育长效化。

【关键词】感恩文化  氛围  内涵  行为  评价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对师生的改心智善、心灵净化、、情操陶冶、视野拓宽、品位提升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基于在感恩中成长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感恩教育为特色构建校园文化的工作思路,探索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一、营造感恩文化氛围

(一)从环境布置着手。

良好的“环境”能够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从整体上规划,细微处着手于无声处见文化。大到一幢教学楼,小到一条标语、一张图片,都可以被纳入感恩文化建设的视野。我们紧紧围绕“感恩”主题,在校门口建起巨形“感恩石”,校园内开拓百米 “感恩林”,在综合楼书写主题词“感激生命,感悟生活,感动人生”,在上下全体师生置身于感恩文化氛围之中,参与学校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被大大激发。

(二)从宣传阵地入手。

充分利用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校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校园宣传橱窗等渠道,对师生进行感恩文化宣传,如大力宣传古今中外名人、周围同伴的感恩故事,介绍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或同学的无私奉献和殷切关怀的先进事迹,等等。同时学校少先队组织还要求每个班级每学期办一期感恩教育专题黑板报,宣传“饮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理念,让感恩文化时时处处融入校园。

(三)与家长、社区联手。

一方面学校依托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开放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感恩活动我在行”家长集中学习活动;举办全校性的感恩教育主题家长开放活动,如“为了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爱一朵花,就陪她绽放”、“爱使我们在一起”等,通过集中学习、集中座谈,宣传学校的感恩教育,消除家庭教育误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进社区”主题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如“优秀党员教师进社区—慰问帮助困难家庭”“我是小小感恩宣传员”“我帮社区做件事”等,把学校的感恩教育理念带进社区、浸润社区,以提高全民感恩意识,实现感恩教育的社区联动,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丰富感恩文化内涵

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还能成为学校实施人文教育、促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积极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访:探感恩教育之源

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了感恩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时,才能自觉地去实践感恩行为。而要使学生真实地领悟感恩教育的真谛,就必须让学生投身“感恩文化”的探源活动之中,让他们亲身领略“感恩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生接触过很多的感恩故事,身边有很多的孝敬之人,这都是他们进行采访,探索感恩之源的途径。如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曾做溧阳尉,并在此写下了名诗《游子吟》,后来经过不断挖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孝敬”为核心的孟郊游子文化。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假日小队和学生课余生活时间,以“孟郊的故事”、“前人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三大板块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感恩故事采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感恩文化的精髓。学生在体验孟郊游子文化中渗透的慈母之爱、游子之爱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感恩行为的准则,甚至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孟郊游子文化做了更进一步的挖掘,赋予了其时代的新意,更加明确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读:造感恩教育之势

通过探源活动,学生的手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感恩资料,但这只是个人的探索成果,还比较零散和浅白。要实施感恩教育,就必须将学生掌握的感恩教育资源汇聚在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大力营造有利于感恩教育开展的氛围,提升感恩教育的感染力。为此,我们提出了“读在校园、读在家庭、读在社区”的活动口号,充分组织学生交流已经收集到的感恩素材。

我们将学生搜集的感恩成果汇编成“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并纳入 “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中,以教材的形式为“感恩”校园文化的形成添砖加瓦。“感恩教育校本课程”教材中包括感恩的故事、典故、古诗、成语、格言、名人名言、心得体会、征文、歌曲、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书画作品、演讲稿、活动剪影等。同时,还以“感恩”为依托,将感恩教育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品读、悟读。

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教材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因此,我们充分运用现有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进行提示和讲解,让学生品读。如音乐课教学生有感情地读几首感恩歌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讲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感恩故事,语文课上请学生吟诵感恩诗歌、感恩教育征文……有机地、不露痕迹地渗透感恩思想。 

(三)品:悟感恩教育之理

当学生浸润在感恩文化中,探索到了感恩之源,接触了大量感恩教育的感性材料时,学校就有必要引导他们形成自觉认识。我们组织学生对这些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必要的裁剪与提炼。这是学生对感恩材料进行再认识、再理解的过程,能很好地将感性材料上升为感恩理念、行为准则。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对收集的感恩小故事进行深层品味,并鼓励他们在感悟的基础上,借助书法、漫画和演讲稿等形式,将故事内容表现出来。

(四)行:提感恩教育之效

实施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等有恩于我”之理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具备感恩的心态,促进自身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与发展,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对此,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方面,结合节日渗透感恩意识。如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懂得回报;结合清明节,缅怀先人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结合教师节,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强盛之恩;结合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乐于助人……

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分享体验和收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学会帮助、学会关怀、学会接纳、学会感恩。活动内容包括“感恩教育”研讨会、社会实践活动、征文、演讲、歌咏比赛、文艺会演、主题班会、报告会、观看影片、参观、扫墓等。同时还开展了“五个感恩”活动,即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感念同学的相助之恩、感悟自然的赐予之恩以及感受社会的关爱之恩。    

通过上述活动的设计安排,学校感恩教育的意识深入到了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为丰富感恩文化的内涵,彰显感恩文化的魅力提供了助力。

三、激励感恩实践行为

通过表彰活动总结阶段工作,展示成果,树立榜样,弘扬正气,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鼓励感恩行为。

(一)对班级集体的表彰

学校设置三个层次的表彰,既周表彰、月表彰、学期表彰,并设立相应的班集体夺标奖项。周表彰的奖项为“感恩行动流动红旗”,月表彰的奖项为“感恩行动先锋班集体”,学期表彰的奖项为“感恩模范班集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晨会时,进行上一周感恩行动的小结,并表彰优秀班级,颁发“感恩行动流动红旗”;每一个月的第一周升旗仪式晨会时,对上一个月感恩行动情况进行总结,将获得“感恩行动流动红旗”次数多的班级表彰为优胜班级,并颁发“感恩行动先锋班集体”奖牌,可悬挂于本班教室前门门框至学期结束;在一个学期结束的休业式上,将获得“感恩行动先锋班集体”奖牌多的班级表彰为学期“感恩行动模范班集体”,以此奖项替代原来的文明班级评选,颁发“感恩行动模范班集体”奖状。

(二)对学生个体的表彰

对学生个体的表彰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在校内的各单项竞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以及代表学校在校外竞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表彰。凡是能积极参与活动,表现优秀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此奖项。二是在学校组织的主题活动月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由各班班主任推荐2-3名接受表彰。一般一次主题活动月由系列活动构成,在主题活动月中由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择优推荐。三是每年的12月份由学校组织评选“年度十大感恩之星”。先由各班推荐1-2名候选人,并提供感恩事迹材料,由学校感恩教育领导小组组织评审,筛选出15-20名事迹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候选人,在校园公示候选人事迹材料,最后由全体师生投票选出10名年度“感恩之星”,并在1224日感恩节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颁发年度“感恩之星”奖杯。

四、完善感恩教育评价

“评价”作为学校感恩文化建设的一项措施,不是为了甄别工作的成败、效果的好坏,而是为了加深师生对感恩文化的认识,推动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对感恩文化建设和实施的评价

一是对环境布置的评价。校园的感恩文化布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学年结束,将由感恩教育领导小组进行评估,针对校舍、教室等设备设施的建设以及下一学年将要开展的重点主题活动,提出文化布置修正方案加以实施,使校园文化布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二是对感恩活动开展的评价。首先,针对学校组织的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活动主要责任人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最后要进行宣传报道和总结反思。学校也将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推动活动的改革和创新,使活动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其次,每一个班级每学期必须组织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队观摩活动,这是班级评选感恩模范班集体的必备条件。三是对感恩教材编写的评价。由学校感恩教育领导小组根据不同的年级,评估教材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施后效果是否显著等,提出修订意见,并进行修订和调整。四是对感恩文化在学科中的渗透情况的评价。要求每位教师了解感恩教育的要素,根据本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有目的的渗透感恩教育。每学期要求教师上一节渗透感恩教育的教研课、上交一篇感恩教育的学科教学案例或经验总结,对此进行评比和表彰,以此促进全体教师在各自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二)对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情况的评价

在每学期结束时,对学生接受感恩教育的情况进行评价,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和班主任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为等第,最终确定每位学生的感恩行动等第,并记入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将原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中的操行等第一栏改为感恩行动等第。评价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感恩活动参与情况的评价。将一学期学校组织的所有感恩教育活动列出,让学生根据自己参与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感恩知识的认知情况的评价,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针对学生应掌握和了解的感恩常识的目标要求,进行集体书面检测或口头抽测。三是对感恩行动情况的评价。让学生根据同学的日常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同学之间是否能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是否能尊敬师长、积极参与活动、为班集体贡献力量等。让家长根据自己的孩子在家表现进行评价,如孩子在家是否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是否能尊重长辈,是否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和行为等。

总之,感恩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感恩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要靠长期的积淀与传承,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让感恩之心贯穿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旅程。

 

此文发表《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年第一期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5 今日访问量:20474 本月访问量:989673 总访问量: 56092510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