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学随笔>阅览文章

教师---学生成长的制氧人

时间:2017/1/10 15:33:58 来源:横涧小学 尚荣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0842 次

教师---学生成长的制氧人

溧阳市横涧小学  尚荣

“生态”字面意思是生存的状态,现在通常引申为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态课堂指的是教育者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主动探究,促进个体获得最大的发展。教育者在与学生的共生共长中,个体的素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激励性的评价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生态课堂”需要大视野、大情怀的教师

教育的本意是引导孩子适应环境,学会生活。不仅要引导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孩子以后的生活负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是“爱国、敬业、真诚、友善”。我们的教育者要有前瞻性,在受教育者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中,社会更需求的是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人(或者说情商在一定程度上重于智商)。课堂不仅是学知,更是传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把对事业、对学生的爱,转化成实际的语言和行动,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为什么而教,怎样教,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中外教育家为我们提供了好的范例,孔子的“教无定法、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触类旁通”,苏格拉底的“由思抵达诗意栖居”注重理性思考,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也许有人会说,我既没有孔孟的教育思想,也没有朱熹、蔡元培的教育追求,何须有多高的抱负。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追求来自对教育的感情、理解和创造!现在我们不断地追求可能带给孩子的是火柴棒的亮光,不远的将来我们带给别人的可能是太阳般的光亮。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自己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必须掌握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厚积才能薄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爆炸,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生活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内容,即使未知也一定要是孩子的共同学习者,一旦我们眼界的狭隘带给孩子的可能就是以后的伤害。教育的专业知识更是要精益求精。社会特定时间点的需求,要求我们面对的是独生子女,面对的是教育在物质享受和读书无用论夹缝中发展。心理学、基础教育学知识更要熟练掌握、灵活应用。对于前沿的科学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站得高方能看得更远。教师要主动听,看,学。听“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见地,看“上下五千年”留下的文化精粹,学“浩浩教育先驱者”的育人探索。

二、“体验”让“生态课堂”更真实

“生态课堂”改变传统课堂过于重视结果取向、目标取向和知识取向的状况,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让课堂成为涌动生命活力的地方,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亲历者、体验者和建构者。“体验”是生态课堂最醒目的标志,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从人的发展来看,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1)能开启心灵。教育要“到心灵”,体验是前提,因为没有体验,学生就无法去体认,无法敞开心灵与世界对话,教育也就无法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对所学课文或章节内容没有一定的体验,便很难从心底去认同、理解,即使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样悲凉的句子也无法动容;相反,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就很容易产生共鸣,教育就容易在学生的心灵扎根。比如,关爱残疾儿童是学生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不一定人人都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让学生用一只脚走路、一个眼睛看东西生活一天,他们就会真切地体会到残疾儿童需要关爱,并愿意付诸行动。(2)具有动力调节功能。在教育中,体验是认知内化的催化剂,它起着将主体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衔接、贯通,并帮助主体完成认识升华的作用,它引领主体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它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通道,使主体可以深刻地理解事物,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实现移情、观念的转换。体验,又是教育中主体情感的生发剂,只有主体体验参与的教育活动和过程,才能真正激发人的情感,才能激发出真正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体验是不存在的。积极的情感、积极的体验能激发人积极向上,消极的情感、消极的体验能使人堕落。体验到阳光、雨露和成功的学生,很容易从此走向成功,走向积极的人生。(3)具有意义建构的作用。“体验活动不是以达到某种外在的实体结果来进行的,而是通过改变主体的意识和心理世界来进行的”。一方面,体验是理性思考的基础和原材料,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黏合剂,通过体验,能让知识生命化、个性化而真正变成学生的“识知”。比如,学生有了对“冰雪融化、大地回春”等景象的个性体验,阅读写春天的文章,通过回味、反刍与思考,对春天的内涵就有不同一般的认识,也许会说出“冰融化就是春天”、“春天就是妈妈早晨的笑脸”等诗一样的句子来。另一方面,体验是人内外世界交往的平台,聚合了大量的信息,含有大量缄默的部分,或者说“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部分,它就像浸泡在海水中的冰川,支撑着人的显性知识。通过体验,能让学生建构起复杂的意义系统,托起他们的知识大厦。而且这些缄默的体验成分具有丰富性、关联性、非线性、非规则性、非必然性,是人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没有哪一位创造发明者不是对所研究的内容有很深的体验,并且大多数的创造源于他们的某次非同寻常的体验。 (4)具有自我觉知的功能。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人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也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通过体验,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产生自我认同感、价值感,从而增强自我意识,促进自己个性的和谐发展。比如,只有当学生亲手制作工艺品时,才知道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如何,也才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

“生态课堂”中,我们如何引导体验呢?通常我们可以用以下的一些方法。

1)置身感知。引导学生课前课中到情景中去感受,获取全方位的信息,从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这里的情景有两类,一是现实的场景,一是模拟或虚拟的情景。当然,对于体验来说,到现场得来的体验要真切、丰富而强烈些。就拿看演出来说吧,到现场去看,总比在电视机前看体验多得多。就学生而言,让他们走进生活世界,去看、去听、去闻、去想,建立起真实而复杂的体验,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建构起个人的意义世界。比如,学习三角形式,要弄清它的稳定性、不妨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看看看看桥梁、房屋等中的三角形设计,自己去领悟其中的奥妙。但时时处处事事都到现场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深刻理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没有条件让学生置身于枫叶红遍万山的景象中去获得第一体验,就可以通过观看相应的录像片去体会。

(2)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学生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体验不仅是多维度、多层次、多元化的,也是较为充分、较为主动、较为独特的。教材中很多内容我们是能安排学生去实践体验的,比如参观访问、动手制作等,我们要尽力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即使教材中没有明确规定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结合学校实际,组织或提倡学生亲自实践,获取真实的体验。比如,学习《葡萄是酸的》一文,可让学生在课前去品尝葡萄,去观察人们在哪些情况下说“葡萄是酸的”这句话,为阅读课文储备体验;学习了“统计”一节,让学生就班级、学校、家庭或社区某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实地调查统计等等。

(3)回想体验。课堂中让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储备、生活体验,参与到新知识的建构中来,或者在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中及时反思,体验自我的成长景况,并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最佳档。比如阅读,学生如果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其他书的另一些篇章,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灿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剧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时,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那么,学生的回想体验就是很精彩的。

(4)移身共鸣。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体验虽然具有不可传授性,但我们可以通过感染移情的方式,在调动已有储备的基础上获得与他人体验类似的体验。比如,某人动情地讲述他的经历或体验,我们通过想象也能获得类似的体验,这就是“移身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可以相互感染,互相丰富各自的内心体验。这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体验途径。

三、“人文化”的课堂评价,让“生态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早已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但在实际操作实施过程中,却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弊端:

弊端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学科技能、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弊端二、过于注重评价的单向传递,忽视了评价的多向互动   

弊端三、过于注重教师语言评价的随意性,忽视了语言评价的延缓性功能

生态课堂注重课堂评价的“人文性”。每个学习者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人文性的评价,尊重、爱护和关怀学习者的独特认知,呼唤学生主体追求自由的精神。

1、人文化的评价要有适度的激励性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为了让学生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评价时要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鼓励。因此新课标指出: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你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读书最棒的同学!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能联系生活实际识字,这个方法可真好!这些激励性的话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老师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如来跟老师一起读,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不用紧张,我相信你。瞧,你不是读得很好吗?要有信心。

但是,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现在有些教师上公开课,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因此,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委婉的指出:你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妥,再想想你会说得更好!”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时,应引导一下:想一想还需要补充吗?你的回答有一点不完美。教师的评价要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激励后进,指出不足,让评价用到实处,恰到好处。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2、人文化的评价要重视针对性和成长性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每个学生表达的独特性和个性化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评价时,要求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可比性材料并加以艺术性地运用,进行有效的激励。具体做法:a挖掘特定环境中的可比因素。如:你的表现比课文中的主人公还厉害!”b与同学对比。如:你的想法最有独创性!这样的分析确实高人一筹!”c与教师对比。如:你读得比老师还好!我要想你学习。”d与自身对比。如:我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你的字,你的进步很大!

3、人文化的评价要形成导向性

a、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性,好的导向性评价,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巧妙地点拨、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学生读书时可以这样评价:古人说,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读完后可以说: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些,并掌握语气,同学们会更佩服你的,继续努力!

b、教师的评价语言能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人文化的评价要有延缓性

所谓延缓性评价,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教师只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才适时给予点拨。

 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虽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学生;虽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学生。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合理使用人文化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50 今日访问量:42488 本月访问量:731047 总访问量: 57287221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