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新闻中心>校长论坛>阅览文章

善润童心

时间:2017/1/20 11:20:56 来源:朱春梅字体显示:大 中 小阅读:12560 次

善润童心

——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思善文化”的建设侧记

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 朱春梅

 

  【关键词】文化与环境 课程视角 盘活资源

  【正  文】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园创始于19788月,地处风景如画的国家级5A级旅游风景区天目湖、南山竹海畔——戴埠(原名举善镇),是一所全日制江苏省优质公办幼儿园。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原办园条件已不能适应幼教发展的需要,政府着眼长远,于2012年移地新建了占地面积1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7092平方米,绿化面积3350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5300平方米,各项硬件指标均达省优质园标准的新园。

面对一所刚建成的新的幼儿园,如何顺应当前课改要求,借助幼儿园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新园移地重建的契机,让校园文化和环境有机渗透,让环境为孩子学习提供隐形教育价值,成为课程的重要资源。想想清楚,我们要做什么?

二、我们的思考

1.环境即课程

我们认为:“最佳的教育,来自于和环境对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结合幼儿园实际情况,我们积极谋划,于2011年启动调研和现状分析,2013年开始实施,努力实践,逐步构建以“思善文化”为核心、以“环境教育”为抓手,以课题为依托,以“张扬个性、德善兼雅”为教育重点的课程新体系。目前园所环境处处洋溢着“思善”文化气息。

2.文化解读

将“思 善”作为幼儿园的文化精神符号,我们是这样思考的:

1)文化价值的需要

办一所什么样的幼儿园,实施什么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需要我们思考并回答的根本问题。有识之士不止一次地呼吁:教育的发展,要离功利远一点,让灵魂跟上来。关注生命的教学才能立住脚跟,滋养灵魂的教育才能永放异彩。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价值。

2)幼儿发展的需要

反观社会现状:“究竟应该教会孩子们什么”?一直是学前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迈好人生第一步,是所有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期望。而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课”。学前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期。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一旦被忽略,不良的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克服不良习惯需要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养成良好习惯应该成为孩子“基础教育”的重要一课。

3)学校发展的需要

“戴埠,(宋太平兴国年间原名举善镇)。至今整个镇区处处可见与“善”有关的人文风情,民风淳朴、善风犹存成为这一属地文化的主脉。这为我们提供了构建新型学校文化的足够资源。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师生共同价值的追求。特有的办学精神和稳定的价值目标是学校文化的内涵,是学校得以持续优质发展基石。文化必须要有根,其根就是当地的文化传统。作为学校必须担当起繁荣戴埠当地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和创造者的历史责任,促进当地文化健康发展。

如何将思善文化内涵深化,我们以环境文化创设为突破口,让环境能与我们会话,这是我们的思考。

三、我们的行动

1.打造“思善文化”的“会话”校园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以挑战性、情境性、探索性、美观性于一身,满足幼儿各种活动的需求,我们顺应童心、集思广益,让儿童站在中央,变化园所环境,营造多维度的思善文化园所环境。

(1)硬件设施配套“专业化”

园所从施工设计初期到大楼交付,园方结合孩子年龄、生理特点和设计施工单位一起完成大楼的设计施工工作,做到有规划、有思考、有商量,大楼交付后,我们逐步完善专用教室、技术装备,为教育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2)公共区域空间“生活化”

 我们的“思善文化”定位首先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学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一部分。生活是一个很好的教材,游戏又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如何结合幼儿生活的环境,利用游戏的方式教育幼儿呢?基于此,我们大胆设想,将生活、游戏和教学融合起来,将幼儿每日接触的生活环节营造出模拟真实的活动环境,设置了生活情景模拟室,将大社区搬进幼儿园,让幼儿在贴近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学会生活。

目前设有“举善一条街”、“鸭浇头面馆”、“消防局”、“银行”、“茶场”、“高铁站”、“小医院”、“超市”等13个活动区。

3班级文化环境“我做主”

针对幼儿园集体教学和个别化学习活动,我们转变观念,创设了支持及整合学习活动内容的空间。把教室环境装扮权还给幼儿,怎么设计、怎么游戏,由孩子说了算,支持幼儿依据兴趣及学习能力设计了多个探究式情境的学习角,在环境的设计、装扮中,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室环境由从前的“精美装饰”到“逐步留白”到“适宜活动”。同时,教师争取家长的支持,共同投放大量成品与半成品材料,鼓励幼儿与环境之间形成立体互动,有系统的完成某种学习活动,或达成某一学习目标。

(4)户外活动区“有玩味”

经过前两阶段的设计规划,我们通过观察,对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自下而上的反馈,对户外游戏环境进行再次改造,我们关注成长中的孩子好奇、好动、爱探索的特点,提供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情境,投放了扁担、栏杆、炊具等真实生活材料,扩延了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户外体育游戏环境,我们还把一些原来在户内的其他区域游戏搬到了户外,增添了6个非户外体育游戏区,如敲敲打打节奏区、户外绘画墙、科学区等,解决了幼儿多,难周转的实际问题,使幼儿游戏的环境具有丰富性、多样性、挑战性、创造性、近便性和安全性,有玩味。

(5)廊道文化环境“会说话”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就是刺激——反应联结,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预测刺激。幼儿的认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一种刺激条件,可以有目的地塑造幼儿的某些行为习惯。一旦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就可以影响或促进幼儿特定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就能替代教师的指导语,成为行为习惯的提示。

于是我们本着合理运用空间、空间利用最大化的理念,根据幼儿园的内部结构特征,分别将四条楼梯道开辟为“家长示范篇”、“乡情传承篇”、“指南学习篇”“善行童谣篇”四个板块,大厅创设“善行天使”空间。通过这些环境的暗示,让孩子、家长、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思善的内涵,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利用幼儿园图书馆、亲子阅读长廊的优势,发动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思善文化的资料,让孩子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思善素养。

2.盘活我们的环境资源:营造弹性、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

第一步:以课程视角,运转思善文化环境资源的能量。

我们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园的课程资源地图。

第二步:简化组织方式,时间上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分配。

我们尝试大量放权,教师在保证课程实施不随意变动的前提下,进行自主调控时间,关系上由教师控制到师生共建。每天给予幼儿1小时自由活动的时间,自主分配。

第三步:区域活性整合,游戏区域从班级走向年级、走向到全园以及走进社区进行扩展。

我们通过观察,对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下而上的反馈,有了后续延伸。将环境资源由惰性分割变活性整合,全面整合幼儿园所有区域环境资源,形成材料资源大超市,幼儿以购物的形式,自主选择、拿取材料,在整合化的场地上自由游戏。每个区域位置由四周到各个角落,通道由一个出口到多个出口,形状由固定到多变,空间有静态到动态,允许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区域活动从同年龄走班到分年级混龄到全园混龄,通过大带小、小促大的活动方式,让幼儿自主进行活动。

3.整合多种活动资源:让思善之花让幼儿心中扎根、发芽

社会是个大课堂,我园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特有的人文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事物、材料、文化、民俗等,并作为学习载体提取,(如我们开展的“亲近自然”、“野趣节”、“鼓润童心”、“美食节”、“思善文化节”等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与环境资源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同时,我园利用园刊、家园联系栏、幼儿园网站、班级博客、善行天使等文化环境的阵地建设,结合“思善文化”,全面实施“善行天使”道德实践活动。撬动全园课程建设,最终达到建设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目的。

四、我们的收获

(一)孩子的转变

通过与环境“会话”,他们的学习方式在逐步改变,他们更乐意运用身体、感官去操作物体,发现和思考物体的特点与性质,主动发现物体的变化,调整自己行动。

通过与环境“会话”,孩子们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自我管理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通过与环境“会话”,老师和家长欣喜地发现,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常常妙语连珠,出口成章。更让家长高兴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孝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一衣一食来之不易。  

(二)家长的转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通过与环境“会话”,家长们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埋怨到主动参与、良好互动。有的家长还会来给孩子上课、包粽子、做点心……家长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极大的丰富了幼儿园的教学资源,也弥补了我们教师部分专业短板的缺陷,我们将这些宝贵的资源纳入资源地图里。

(三)教师的转变

通过与环境“会话”,教师对课程游戏化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学会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成为儿童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儿童游戏需要的察觉者、儿童游戏经验的支持者、儿童游戏过程的支持者。游戏中,我们的教师会经常去考虑到“儿童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儿童学到了什么”;“需要帮助他们扩展的经验是什么”;“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通过观察、询问、评价及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等为儿童游戏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进展。坚持“观察在前,尊重在先,支持在中,引导在后”的原则,推动儿童游戏水平的发展,推进游戏与课程的融合。

(四)幼儿园的转变

通过与环境“会话”,我们在园本“思善文化”与环境文化融合上,做足文章,幼儿园以“思善”为园训,赋楼以“善”名,标“善”念于校园,让墙壁说“善”话,使幼儿园的每一堵墙壁、每一处风景都沐浴着真而善、善而美的气息,成了流动的历史、会说话的教科书,让善成为师生行事准则,让善充溢在美丽校园,让善在和谐社会中扩散。目前本项目已成为我园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亮点之处,丰富了幼儿个性化学习的新天地,进一步深化了幼儿园的文化内涵。

五、我们的感悟

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感悟:认清环境是为谁服务的,认清谁是环境的主人,如何充分发挥环境这一“无声老师”的“会话”作用。同时如何将“思善文化”精髓扎根于每个家长心田,获得他们的支持,并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共同体,我们仍旧会研究,我们还在路上。

分享到:

新闻总数:3137 今日访问量:2763 本月访问量:1209800 总访问量: 56312637

主办单位: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 地址:燕湖路1号 - 邮编:210012 - 联系电话:87215175

技术维护:南京裕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备案号:苏ICP备17025136号-1